宜春大米,又称状元米,这一美誉与宜春的两位状元卢肇和易重紧密相连,故事还要从唐朝时期讲起。
在唐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袁州迎来了一位新的刺史——韩愈。韩愈作为当时的文坛翘楚、刑部侍郎,名声响亮。这使宜春的学者纷纷投至其门下,易重便是其中一员。韩愈不仅学识渊博,且品性高尚,他致力于教育事业,积极改善民生。尤其是在那场夏季大旱之际,韩愈亲自前往仰山祈雨,最终喜获丰收。为了纪念这次收获的稻米,他将所种植的稻米命名为“宜春大米”。而这一切,都深深触动了作为他的学生易重的心。
易重的家乡就在仰山附近,那里的温汤九联坊有着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和温暖的气候。村子周围的九座山峰和九条山脊赋予了这片土地独特的地理特征。据说这片区域就像被九朵莲花包围着,或是九匹骏马奔向村内,因此这里有着“九朵莲花之地”和“九马归漕”的美丽传说。易重从小便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他聪明勤奋,无论是在田间劳作还是夜深人静的夜晚读书都极其专注。
当年韩愈祈雨之际,也恰逢易重的家乡遭受干旱之灾。喜获丰收之后,易重深感感激并赞扬韩愈的善举与品德。随着宜春大米的流传,为了纪念韩愈的伟大贡献和崇高品格,易重在求学期间特意种植这种大米。他常常将宜春大米分给同窗卢肇、黄颇等人一同品尝。
据传卢肇在鸭婆洲读书时,曾在洲上种植了宜春稻谷。因此当卢肇和易重双双状元后,鸭婆洲便被称作状元洲,而宜春大米也因而得名状元米。
宜春大米背后蕴藏的文化传说远不止于此。其农耕文化可追溯至史前时代,并得到了考古资料的证实。樟树三遗址出土了众多石铲、石斧等农耕工具。其中樊城堆遗址是稻作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而吴城文化遗址则是吴文化的发源地。宜春大地上还蕴藏着丰富的农耕文化传统与技艺:从东晋苎麻的种植与加工到明末《天工开物》的编纂,再到各种农耕工艺的传承,如谷酒制作、红薯酒制造以及袁州皮蛋制作等技艺都为这片土地留下了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
为弘扬农耕文化,宜春特地举办了“农耕文化节”,通过比赛、教育等形式将宜春的农耕文化推向更多人,让这种文化得以传承下去。同时,也编写了农耕文化的乡土教材,在学校和社会中开展教育,让宜春的农耕文化得以延续。
如此丰富的农耕文化与历史积淀,使得宜春大米不仅仅是一种粮食作物,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