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非生而知之者(人非生而知之者下一句)

2025-02-0916:47:13生活经验1

近日,一段关于孔子的名言引发了热议:

“生而知之者上,学而知之者次之,因困而学再次之,困而不学者难逃命运之约。”此话言之凿凿,寓意深远。

古语常言,向上看齐是人之本性,正如水往低处流一般。我们在探讨事物时,常常更关注于那最高的一等。

特别是那“生而知之”,被视为四等学知中的翘楚。而其他三等,似乎被我们忽略在了一旁。

鉴于此,我想更深入地探讨一下这第一种情况——生而知之。

古代汉字,比今日所见者简略,常一字包含众多意涵。这让后人有时颇感迷茫。诸如我在此提到的两个“生”字,均加有引号,它们是否与“生而知之”中的“生”有着相同的含义呢?

再看庄子所言:“吾生也有涯,知也无涯……”,此处之“生”字常被解释为生命之意。此解释虽不差,但若只以“生命”二字来理解,却易陷入误解之境。

须知,诸多“生”字表面看似有异,实则本质相同,意涵上毫无差别。

当“生”与“知”结合时,即代表对“知”的启示。欲解此道,先需明晰“知”为何物。

古代书籍稀少,竹简骨片虽厚实却易尽。与今之“知识”大异其趣。当时之人多以“分门别类”的方式认识人生、世界,进而得出“道理”。一旦明了其理,即谓之“知之”。此认知过程实为一种分辨,亦称之为“知”。不分动词名词,皆以动名词统而论之。

回到“生而知之”,此言即指初见某现象时,心中立刻明白其原委。此处的“生”,实为观察、分辨外界现象的整个过程。

再如“喜怒哀乐之不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此处之“发”,即相对于情感而言的“生”。故常言“发脾气”,而不言“生脾气”。初意虽微妙,然若能明晰此点,亦可称之为“知”。

庄子所言“吾生也有涯,知也无涯,以有涯逐无涯,殆矣”,此言其已达“生而知之”之境。当时之人生活简朴,需辨识之物不多,故无需劳神费力于无谓之事。

佛教中亦有相似表述,“阿罗汉”梵文直译为“无学”。

孔子曾言:“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此非孔子自谦之词。众多崇拜孔子者常期望其能达至“顶天立地”之境,实则此念本身即为不肖。自谦乃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孔子言此之时亦自认未达“生而知之”之境。

此外尚有一趣事。昔日有人尚风雅且明谦虚之道。一次访友时有言及此事。其向上司请教:“贵公子年几何?”上司答:“犬子五岁。”问及对方女儿时则答:“我家只有一三岁的顽童。”此虽淳朴可爱但亦可见其认知扭曲之处。

孔子云:“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七十三岁之时已有三年纯然“生而知之”。在生命的晚年他通过一生的努力和探索终于实现了他的理想境界。同时他提出的“有教无类”理念也为大地播下了三千颗智慧的种子其中七十二颗长成了参天大树最终孕育了大地上独有的儒家文化以及我们两千多年的文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