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光流转,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中,小暑悄然降临,标志着夏季的序幕正式拉开。那么,何为小暑?它是否意味着入伏的开始?下面将为您详细解析小暑的含义及其与三伏天的紧密联系。
小暑的内涵诠释
何谓小暑
小暑,作为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一个,夏季的第五个节气,象征着季夏时节的开始。当太阳黄经达到105度时,便迎来了小暑节气。这表示炎热的夏季已经正式到来,虽然并非一年中最热的时期,但紧接着的便是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如蒸如煮”的说法。
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有言:“六月节……暑者,热也。月初为小热,月中为大热。此时虽非盛夏之热,但已是夏热之始。”此时人们容易因高温出汗多、消耗大而感到疲惫,因此身体的养护显得尤为重要。
在小暑时节,大地上已不再有凉风的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带着热浪的风。正如《诗经·七月》所描述的那样,蟋蟀因炎热而离开田野,老鹰也因地面过热而在高空中飞翔。
小暑与头伏的区别
需明确的是,小暑并非头伏。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代表夏季的初始阶段,而头伏则是三伏天的开端。
“入伏”指的是进入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三伏天。以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随后是中伏和末伏,约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这一段时间内最为炎热。初伏、中伏和末伏的安排使得全年天气最热的时间得以凸显。
初伏是日历法中的一种说法,指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是三伏中头伏的首日,标志着真正暑天的开始。
小暑与三伏天的关联
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当小暑节气到来时,也预示着全年最热的三伏天即将来临。
夏至时节白昼最长,太阳角度最高,但此时并非一年中最热的时刻。因为地表的热量还在不断积累。随着夏至后日照时间逐渐减少,气温却逐渐升高。当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到来时,便开始了入伏的时段,人们常说:“小暑大暑紧相连,热气腾腾数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