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什么施教(什么施教的成语)

2025-02-1001:19:19常识分享0

《神仙传》中记载,君异隐居于群山之中,为人医治疾病而不求回报。对于重病患者,他要求栽种五棵杏树作为酬劳,轻病者则栽种一株。如此十年下来,共计种下十万余棵杏树,形成了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而庄子的寓言中描述的孔子讲学之地,常常设于杏林之中,讲学之余他会在杏坛上休息。“杏坛”一词便被用来泛指聚众讲学的场所。

虽然“杏坛”与“杏林”仅有一字之差,但其所指却大相径庭。前者指的是教育之地,后者则代表着医道之所在。在我看来,教育之道应当以真实为本,医道则需充满仁义之心。最近,我在北京大学微博上看到了一则医生的新闻。其中,潘滔在高原上为藏区孩子进行手术的画面,令我想起了我的学生韩嵩博医生。他曾在同一家医院工作,为了鼓励一个小朋友接受手术,不惜在寒冬中剃光自己的头发,为那孩子的生命燃起希望之光。这种情境让我不禁想起了七年前我在期间,不顾个人安危前去和田传授知识之时,心中感慨万分。

在教育中,我始终秉持着仁爱之心。正如古人所言:“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而我认为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传道之“道”,即师者应具备的仁爱之道。不论面对何种类型的学生——聪明或愚钝、外向或内敛、调皮或安静——我都始终坚守着尊重与爱护的底线。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我注重以和为贵,良言相劝。面对表现优异的学生,我会给予肯定与鼓励;面对有困难的学生,我会给予适当的提醒和指导,但避免使用之词。

我也坚信教育的真实性。所谓“真”,即真实与真诚。在多年的教学经历中,我深知因材施教的重要性。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学生在学习与情感表达上的能力也各不相同。我始终以真诚的态度进行教学,重视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个性化的指导方案和分层作业,以帮助学生成为真实学习的主人。正是通过这种对教学真实的追求,我逐渐从“学生”转变为“会教学生”,并不断思考“教”与“不教”的平衡点。

这些体会与感悟被《北京教育》杂志普教版第12期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