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心灵启航驿站。
当您踏入一个全新的环境,身边缺乏亲朋好友的陪伴,周围的一切显得陌生而令人感到迷茫时,您是否曾体验过那种孤寂的情感?
这种感觉如同在无边无际的夜色中独自行走,微风轻轻掠过,似乎将心灵也冷却了下来...
今日,我们将共同探讨一个话题——“孤独”。
在心理学领域,孤独被划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刻意避免的孤独,另一种则是内心渴望的独处。
对于长期沉浸在孤独中的人们,他们或许在社交上有些许障碍,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擅长迎合他人,与外界的交往显得尤为困难。这样的境况常常让他们感到更加封闭,形成了一个难以打破的循环。
心理学家罗伯特·韦斯在他的著作《孤独:情感体验与社交孤立》中提到了人的孤独源于两种情况:情感隔离与社交隔离。
情感隔离指的是心灵沟通的缺乏,例如夫妻间的无话可说,父母与孩子间的难以跨越的隔阂,仿佛同处一屋檐下的陌生人。
而社交隔离则是指外在社交的缺失,无人陪伴,总是与周围人群格格不入,导致形单影只,内心深感孤独。
“孤独是我们竭力避免的一种情感体验。我们的潜意识为了逃避它,会采取各种我们难以想象的行为。”精神分析大师弗罗姆·瑞茨曼如此言说。
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无人倾听、不被理解的状态,其情绪将容易受到影响,可能出现焦虑、情绪化以及敏感等表现。
若一个人始终无法结交朋友,他可能会更加畏惧与他人交流,缺乏的勇气。一旦与他人亲密接触,他可能会变得焦躁不安、胆怯。长此以往,便可能形成一种“社交恐惧”。
那些容易感到孤独的人往往较为自卑,他们在社交中倾向于对他人和自己做出苛刻的评价。他们还缺乏基本的社交技巧。这些因素都使得他们难以与他人建立持久的关系,内心倍感孤独。
孤独感源于对理解和支持的需求。当孤独感来临时,往往伴随着失落和痛苦。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共鸣和理解,个体往往会渴望有一个人能懂自己,期待遇到那个心有灵犀的伴侣。
心理学家认为,能够妥善处理人际关系是成熟的标志。单纯依赖他人或疏远他人都不能算是真正的成熟。
为了摆脱孤独,人们需要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