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同学们,本节课我们将一同探索一个汉字的丰富多彩——那就是“负”。
在古代文献中,“负”字常作为动词出现,它的意义繁多。那么它都有哪些含义呢?让我们一起逐一剖析。
“负”的首要含义是“依赖,倚仗”。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对赵国的和氏璧颇感兴趣,提出了以城换璧的交易。赵王忧虑地说道:“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这里的“负”,正是“依赖,倚仗”之意,意指赵王认为秦国依赖其强大来行空言。
在古代,我国最早的货币形式是贝壳。因体积较大,人们常背于背上行走,因此“负”字又引申出“以背载物”的意思。
比如在《寡人之于国也》中有一句:“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这里便是用“负”来形容老人背负物品的情景。
进一步引申,“背负重物”自然就涉及到了“承担,负担”的概念。
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对赵王说:“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这里的“负”便是动词的使动用法,意为“使……承担”,表达了蔺相如的决定,宁愿让秦国承担理亏的责任。
除此之外,“负”还有“覆盖”的含义。
如左例中的“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里的“负”即表示“覆盖”之意。
“负”还有“违背”的意思。
同样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句“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这里便是指蔺相如预料到秦王即使设斋也定会违背诺言。
由“违背”可以进一步引申出“辜负,对不起”的意思。
在《苏武传》中的“见犯乃死,重负国”,这里的“负”就是表达了“辜负,对不起”的含义。
“负”还有“遭受”的含义。
例如,“废上之法制者,必负以耻”,这里的“负”就是表示“遭受,蒙受耻辱”。
经过这样的梳理,相信大家对“负”字的多种含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让我们再来快速回顾一下。
“负”的基本含义是“依赖,倚仗”。
“负”也可表示“以背载物”。
“负”还意味着“承担,负担”。
“负”还有“覆盖”、“违背”、“辜负,对不起”以及“遭受”等多种含义。
希望大家能够牢记这些含义,我们下节课再见!
往期精彩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