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王星,为发现的柯伊伯带首领,亦是第一颗类冥,它是太阳系内已知体积最大、质量第二大的矮行星(或称“侏儒行星”),介于行星和小行星之间。
冥王星主要由岩石和冰组成,质量相对较小,大约是月球质量的1/6,体积也仅有月球的约三分之一。
1930年,天文学家克莱德·汤博发现了冥王星,并将其视为第九大行星。
2006年国际天文联合会重新定义了行星的概念,冥王星因此被排除出行星行列,降级为矮行星。
冥王星被剔除出行星行列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其质量远小于初估,仅及月球的六分之一;其二,冥王星的轨道不稳定,与其他八大行星的轨道特性显著不同;其三,冥王星无法清除其轨道上的其他物体,因轨道附近存在与之大小相近的其他。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冥王星的地位。
冥王星的发现过程可谓曲折而充满巧合。其发现与海王星紧密相关。
在1840年代,奥本·勒维耶预测了未被发现的行星——海王星的位置。而后,帕西瓦尔·罗威尔开始寻找除海王星外的另一颗行星——X行星。
经过多年的搜寻,冥王星在1930年被罗威尔天文台的汤博发现。这并非一帆风顺。罗威尔逝世后,因遗产纷争,对X行星的搜索曾一度中断。直至遗产问题解决后,冥王星的发现才得以正式公布。
有意思的是,冥王星被发现的日子不仅是其面世的日期,也是罗威尔的生日以及天王星被发现的纪念日。
命名上,罗威尔天文台拥有命名权,最终选定了普鲁托(Pluto)作为X行星的名称。普鲁托是古罗马神话中的冥界之神,这一命名迅速被大众所接受。
冥王星的象征意义与“轮回”相关联。它强调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它也常与那些未经发现、挖掘、揭露的人事物相提并论。但正如事物有正反两面一样,冥王星虽象征沉重、残酷、现实,也代表了坚定意志、奋勇抵抗和重生。从另一个角度看,“重生”并非全然由幸运所决定,而是源于坚毅与努力。
冥王星的故事在天文学界堪称传奇。从“搜寻搁置”到轰动全球的发现,再到名称的选定和质量的不断修正……这些经历无不显现出它的独特与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