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好问的成语(关于勤学的故事)

2025-02-1008:28:54综合资讯0

在古老的岁月里,有一个聪慧过人的小男孩,他就是后来的东汉家、天文学家——贾逵。他年仅五岁的时候,他的姐姐因无子被休离,回到了娘家居住。她是一个贞明聪敏的女子,也深受乡里称赞。

某日,她偶然听到邻家传来的读书声,便每日早晚抱着贾逵隔着篱笆墙倾听。贾逵安静地听着,没有言语,他的姐姐对此感到欣喜。岁月流转,当贾逵长到十岁时,他已能暗诵《六经》了。

面对姐姐的疑惑,贾逵分享了他听邻居读书的经历。他说,那时候他就已经跟随声音开始了学习之旅,记忆犹新,无一遗漏。这展现了他超凡的记忆力与对知识的渴望。

为了更好地学习和记录知识,贾逵剥下院中桑树的皮作为纸张,有时还在门扇和屏风写。他一边默诵一边做记录,一年的时间,的文字他便都能通晓。

他的勤奋好学在乡里传为佳话,引来四方学子前来求学。有的不远万里而来,甚至有的还带着孩子住在他的家附近,他则亲自教授。赠送的粮食堆积如山,装满了粮仓。

有人形容贾逵的成就说:“贾逵并非靠耕种得来这一切,他的舌尖疲惫,但所获,这便是世人所说的‘舌耕’。”这里的“舌耕”并非指真正的耕种,而是指他靠讲授为生,以此为业。

汉代的著名学者贾逵从小就展示出过人的才智。这固然是天赋的馈赠,但更重要的是他的勤奋好学。他不仅听闻邻人的,更是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学习的真谛。如他剥桑皮为纸,题字于扉屏,边背诵边记录,经过一年的时间,便能通遍。这种侧面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他的学习精神和毅力。

贾逵的姐姐有着喜爱学习的习惯,她喜欢听邻居的读书声。虽然她需要照顾年幼的贾逵,但她仍然抱着他一起听。这为贾逵的早期教育奠定了基础。当贾逵十岁时能够背诵“六经”时,他的姐姐很惊讶。原来,从姐姐抱着他听邻居读书开始,他就已经开始了学习之旅。

随着时间的推移,贾逵开始教授学生。他的学生们用粮食作为学费捐赠给他。这些粮食堆积如山,装满了粮仓。这也印证了“舌耕”之说——他以口舌之功谋生。这种说法通常指的是靠教书或演讲来谋生。

贾逵的故事传为佳话,他的勤奋好学精神也成为了后世的楷模。通过他的故事,我们看到了一个勤奋、聪明、好学的孩子形象。

通过他的学习经历和他后来开门授徒的壮举,我们更加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的成就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源于不断的努力和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