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时代,文字的起源存在两种传说。其中一则是伏羲氏创制了文字。他生活在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的时期,制八卦以造字,成为文字的初始源头。另一传说则是仓颉造字,据说是轩辕黄帝的史官。与伏羲氏的古老时期相比,仓颉所处的是黄帝时代的晚期,是从父系氏族中期开始至新石器时代的后期。虽然这两个时代都留下了有关文字诞生的印记,但在时间轴上,神农氏时期位于伏羲氏之后,而仰韶文化时期则晚于黄帝时代。
在春秋时期的文献《管子·轻重戊》中,有记载称:“伏羲造六爻以应阴阳,制作九九之数以合天道”。《周易·系辞下》也提到:“昔者庖牺氏为天下王……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先秦的文献中并未记录伏羲氏造字的传说,而是到了两汉时期,人们才开始相信是伏羲氏在制八卦的过程中孕育了文字的起源。那时,八卦作为一种图形符号,已显现出文符刻画的痕迹,代表着文字的萌芽阶段或象形符号的出现。
在先秦的典籍中也有仓颉造字的传说。例如,《荀子·解蔽》提到:“在众多好学之士中,仓颉独自独步一时。”而《吕氏春秋》则记载:“奚仲发明了车,仓颉则创造了文字。”汉代文献《淮南子·本经》描述了仓颉造书的情景:“昔仓颉作书之时,天降粟如雨,鬼夜哭泣。”到了汉代《说文解字序》,更进一步阐述了仓颉的造字方法:“仓颉开始根据事物类别形状造字,这就是文;之后又形声相辅相成,即为字。”
在众多古籍中也有关于仓颉祠庙的记载。而到了明朝,《大明一统志·人物上古》又写道:“仓颉乃南乐吴村人,天生聪慧而有四目,他观察到鸟迹虫文之理而开始制定文字,以替代结绳记事的方式。他是轩辕黄帝的史官。”
根据这些记载,我们可以推断出仓颉在黄帝时期整理了各部落的字符刻画,并在此基础上创造了统一的字符,从而形成了真正的文字。伏羲氏的造字虽为初期的文字提供了基础,但直至黄帝及仓颉的时代才形成了完备的文字体系。
在仰韶文化时期,陶器上已经出现了二十二种可能的原始文字符号。随着时间的发展,直到商代,成熟的甲骨文逐渐出现。商代的甲骨文大约在距今约3600年至3000年之间已经相当完备。
商代之前的漫长岁月里,“结绳记事”等记录方式盛行。可能使用石刀或陶刀作为笔具,以草木为载体进行象形刻画。由于草木树皮等材料易于腐烂,至今考古挖掘中并未发现可识别的草木上的文字。
到了秦朝时期,秦国统一了文字。
然而在龙山文化遗址和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千年间未发现大规模的文字载体和龟甲兽骨上的刻画。这可能是因为在此前的时代里没有合适的工具进行刻画记录。同时仪式的记事与结绳记事并存于早期文明中。
伏羲氏为文字的起源奠定了基础而仓颉则使文字得以成熟。
通过这些历史的记载与传说,我们得以窥见人类文明的进步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