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人们对宇宙的认知,一直停留在长、宽、高所组成的立体三维空间中。如果以数学方式去诠释这一空间,我们会利用垂直的坐标轴来标定一个物体的位置。
直至近世纪初,物理学的新星——爱因斯坦博士提出性的理论——狭义相对论。这一理论将时间与空间融为一体,赋予了时间在宇宙中第四个维度的身份。
虽然时空被统一了,维度扩展到了四个,但时间和空间依然有着本质的区别。当为狭义相对论构建几何模型时,闵可夫斯基教授将时间坐标进行虚数变换,使用ict来衡量时间维度,其中i代表虚数,ct则是光速在单位时间内穿越的空间距离。
在统一的时间与空间中,尽管它们不是同一概念,但空间依然保持着三维的形态。而当爱因斯坦探索电磁力的统一理论时,数学家卡鲁扎则试图在引力场方程中添加一个额外的空间维度,把时空领域延伸到五维。此举使卡鲁扎发现了五维时空内新增加的方程组,与麦克斯韦电磁学方程组等价,从而广义相对论与电磁理论得以统一。
虽然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但随之而来的疑问是:这第四个空间维度究竟身在何处?我们为何无法察觉到它的存在?而后另一位物理学家奥斯卡·克莱因提出假设:可能第四个空间维度被蜷曲了,若其自身收缩至普朗克长度以下,我们将无法观测到它。于是,以他们二人的名字命名的卡鲁扎-克莱因理论诞生了。
这一理论并不完整。它忽略了自然界的强核力和弱核力两种基本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尝试从这一五维理论转向超对称理论,不断地在探索和修正中尝试更高维度的空间概念。于是有了更高维度的空间扩展——增加至九维的观念下就能统一所有已知基本力,而不存在无穷大或失去手征性的问题。
而在更高维度的探讨中,一位物理学家爱德华·威腾取得了重要的突破。他建立了十一维的超弦理论,即包含了时间与空间共十一个维度,并以独特的方式结合了五套不同的超弦理论。尽管这一理论似乎完美地统一了所有已知的相互作用力,但它的可证伪性却成为了问题所在。因为目前的技术手段无法验证高维空间的真实存在性,也无法通过引力波等手段进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