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哈利·波特》时,约摸与书中的主角哈利同龄。那时正值2011年,我与许多人一同被这部作品深深吸引。
那时的班级内,课间、上课时常可见人们低声交流,都沉醉于探索着魔法世界的每个角落。即便是严密的房门后,我们也在心中绘制了属于我们自己的“活点地图”。
尽管知校里没有真正的魔法,但我们依然热衷于在日常生活中寻找魔法的足迹,体验巫师的生活。
《哈利·波特》中的设定却超出了我们的理解范围。特别是那神秘的霍格沃茨学院的分院帽以及学院制度,让我们这些“麻瓜”们感到困惑。
霍格沃茨的四个学院并非我们平常所理解的那样,仅仅按照专业方向或研究领域来划分学生。而是根据学生内心的特质,或者说“头脑里隐藏的任何念头”来进行划分。这种分院的方法,在我们当时的理解中显得颇为神秘。
我们可能会将某某同学比作斯内普或罗恩,想象自己手中的筷子为魔杖,但面对这复杂的分院制度,我们常常感到困惑。这种不解背后,其实也反映了我们对自我认知的渴望——只要戴上那顶神奇的分院帽,我们就能了解自己内心最重要的品质,扫清对“我是谁”的迷茫。
在《哈利·波特》最火热的年代,哈迷们曾编制过许多民间版本的分院测验,希望通过“分院”认清自我、结交朋友。如今,这种线上的“分院仪式”更像是一种标准的人格测量方式。
基于小说虚构设定而编制的Pottermore分院测验,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可以反应个体之间的差异。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一个人不可能被一个简单的标签所定义。无论是故事中的霍格沃茨,还是现实中的我们,都不能仅仅因为一个“学院”的标签就概括了一个人的全部。
对于那些只看到“学院”标签的人,他们可能因此而错过了一个人的内心全景。我们应该理智对待分院和各种人格测验,不要被一个标签所定义。
在真实生活中,我们还是要通过多种方式来探索自我,不要全权交托给任何“分院帽”。毕竟,真正的自我认知需要我们自己去探索和发现。
无论是出于娱乐还是出于对《哈利·波特》的深入研究,我们都应该持有一种推敲和探究的态度。《哈利·波特》作为儿童文学的一部分,更应该担负起社会责任,为读者提供正确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