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东西”之谜
你是否曾好奇过,为何我们常将所有物品统称为“东西”?这种称呼的起源又是怎样的呢?
在购物时,无论是去市场买菜还是购买其他物品,我们常常会使用“买东西”这个词。那么,为何不是“买南北”呢?这个问题不仅现代人好奇,南宋的著名理学家朱熹也曾思考过这个问题。
朱熹在行走时偶然遇到了他的老友盛温如,见他手提篮子出门,朱熹便问其“你这是要去哪里?”盛温如答道:“我买东西。”接着朱熹打趣地提问:“为何不能说是‘买南北’?”盛温如则坚定地回答:“当然不能。”
为何有此规定?朱熹在课堂上向学生们提问时,一个十岁的孩童给出了简洁而清晰的答案:“金木水火土,配东西南北中。”在古代,人们将“金、木、水、火、土”视为构成万物的五大元素。
其中,东方代表生机勃勃的花草树木和瓜果蔬菜等植物;而西方则与金属矿产、金银铜铁等贵重金属相联系。东方和西方的元素已经涵盖了我们生活中的大部分物质。
与此南方属火,北方属水。火的属性多变且复杂,水又是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但常常被忽视的元素。因其特殊性,这些元素无法轻易用篮子装载。人们逐渐习惯使用“买东西”来指代购物行为。
除了五行说的解释外,“东西”的称呼还与古代的坊市制度有关。在南北朝时期的《木兰辞》中,提到了东市、西市、南市和北市的购物场景。这反映了当时居民区与交易场所严格分开的制度。在唐朝时期,长安城内设有东西九市,其中东市和西市最为著名且繁华。
汉朝时期已有东市和西市的说法。那时,“东市”又称“长安市”或“大市”,地位显赫且规模宏大。“西市”虽稍晚一些出现,但在规模上仍不及东市。由于商人们常在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两地交易,人们为了方便便简称为“买东”和“买西”。
直到明清时期,“东西”二字才真正被广泛接受作为所有物品的代名词。例如,明朝苏祐的著作《逌旃璅言》中便有“世称钱物为东西”的说法。尽管有说法认为“买东西”的称呼与风水有关,但更多的是与古代的商业文化和制度紧密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