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上的耳朵是啥意思,qq群上面的耳朵什么意思

2025-02-1012:09:47生活经验0

2015年8月8日 凯叔分享故事

一位热爱文字的大学教师

已出版育儿书籍《家有小小男子汉》

[ 编者的话 ]在人的社交圈中,圈子文化显得尤为突出。无论是从孩提时代到成长为,每个阶段我们都在不知不觉中踏入不同的社交圈子。这些圈子虽然表面上和气生财,但却暗藏着较劲和竞争。而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和孩子都可能遭遇社交障碍。那么,我们是否应该主动融入这些圈子?或是保持独立,远离这种看似无烟的战斗?实际上,我们真正需要关注的,是孩子们以及我们自己的内心快乐和自信。

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当小学期末考试尚未来临,家长们已经开始计划考试后的活动。在加加所在班级的家长QQ群里,昨晚的一场讨论让我对家长社交有了新的认识。一妈妈提议聚会,立刻得到了热烈的反响。我在一旁看着手机不断震动,心里却感到一丝不安。这种家长自发的活动,我们往往选择旁观,因为“家长社交恐惧症”已经悄然降临。

自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家长社交圈便悄然形成。我记得到那时我才注册了QQ,网名“加加妈妈”,象征着我是这个孩子家长的身份。原本是为了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却意外发现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家长交流圈。

我开始意识到,除了我之外,其他家长似乎都是多年的“老熟人”。他们分享着关于孩子教育的各种经验和话题,而我却像个新手一样,努力地倾听和学习。

我尝试着融入这个新的社交圈。接孩子放学时,我会和其妈打招呼、闲聊。虽然我主要是在听,因为我在兴趣班方面的经验确实不多,但每次交流都能让我学到很多。

进入小学后,孩子们的圈子有所变化,但家长的圈子依然存在。我也与其中几位家长建立了较为熟悉的关系。有的家长常常分享他们孩子的优秀表现,而我则更注重孩子的健康成长。对于那些分享孩子问题的家长,我会表示同情并给予宽慰。

我发现自己始终无法完全融入这个圈子。特别是当他们讨论起奥数等高阶话题时,我更是感到力不从心。这种感觉让我意识到,尽管我在这个圈子里,但我可能仍然是一个“圈外人”。

尽管如此,在社交场合中,我始终努力保持得体的谈吐。例如在家长会上,我能够自然地与其他家长交流。有一次,一个妈妈告诉我,她的儿子常与我儿子玩耍。我热情地回应道,两个孩子确实是好朋友。但随后这位妈妈的话让我有些措手不及——她询问了我儿子是否有在课上不专心等问题。这种突如其来的“调查”让我有些不知所措。

这样的经历让我开始反思:参加这些活动真的有必要吗?难道孩子们的友谊真的需要建立在家长的社交之上吗?或许我应该承认自己在这方面有所不足,但我也坚信孩子是孩子、我是我,他们有他们的世界我有我的生活。

我选择保持一定的距离来维护我和孩子们的纯真友谊以及我自己的内心平静。

或许这就是生活吧!我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圈子里寻找属于自己的位置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