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奇葩说》的舞台上,曾有一位备受瞩目的语言艺术大师——肖骁,他曾经说过:“一个有素质的人,随时随地都会展现其独特魅力。”这句话不禁让人深感认同。
在工作沟通中,不乏这样“言外有音”的表达:“这个项目的进度有些吃紧,缓冲时间不多。成本也偏高。我们还是先进行初步尝试,再根据后续的输出结果进行跟进。”这样的措辞既委婉又专业,让人印象深刻。
再比如,当谈及当前的用户运营趋势时,常会听到“长尾效应”、“二八定律”等专业名词,它们就像是一场无声的权威论断,分分钟就能让场子瞬间安定下来。
今天,我们将以一种严谨而科普的态度,为大家带来一场“新媒体行业术语扫盲”。让那些在日常工作中经常被人“白眼”的同行们,也能明白这些行业内的“行话”,从而更加自信地与他人交流。
关键意见(Key Opinion Leader)
在行业中拥有话语权的人士,我们称之为KOL。他们可能是数据为王的超级运营者,如咪蒙、新世相;或是知识分享型的人才,如罗振宇、吴。他们经验丰富、见解独到,在网络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调性与用户画像
每个公众号、微博等账号都有其独特的“调性”,这通常由其定位、文风、视觉风格和价值观等构成。例如,咪蒙的调性是毒鸡汤风格,而日食记则以暖心暖胃的场景和食物照片为主。我们需要对目标用户进行详细的画像描绘,了解他们的年龄、职业、收入等情况,以便更好地进行内容创作和运营。
头部账号与内容付费
头部账号指的是拥有百万级粉丝的顶级账号,如十点读书、有书等。它们是新媒体圈的,拥有巨大的粉丝、流量和资金基础。内容付费则是现代新媒体的一种重要变现手段,优质的内容需要付费分享,比如十点读书旗下的“十点课堂”。
风口与人格化IP
在互联网发展下,每一个行业都会迎来巨大的机会和挑战,这被称为“风口”。2017年新媒体圈的第一阵风便是内容付费。而人格化IP则是将生硬的账号转化为具体而生动的人物形象,使其更具亲和力。
红利期结束与深度运营
当新用户的增长速度放缓,行业逐渐被少数大号垄断时,我们说新媒体进入了“红利期结束”的阶段。尽管涨粉难、打开率低,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机会。相反,这标志着深度运营时代的到来,需要我们更加注重用户的留存和活跃度。
——分割线——
“行话”是这个行业普遍存在的一种状态和趋势的体现。当我们讨论这些“行话”时,实际上是在探讨这个行业的现在与未来。或许下次我们再整理新的行话时,“红利期结束”这个词已经不再被频繁使用,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充满希望的词汇。
在这周一的工作日里,愿大家在专业交流中能够自信满满地运用这些“行话”,同时也能够持续地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内容。
近期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