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修炼内家拳的人来说,他们常常会遇到一系列的疑问与挑战。比如,入门后的身体内在反应是怎样的?阶次是什么?修炼的最高境界又是什么?这些话题历来是武术界前辈们授艺或著书立说的重点。在此,我不再一一赘述这些广为人知的内容。下面,我想根据自己多年的体验和感悟,与同样热爱武术的朋友们分享我的体会。
我练习武术已有之久,对内家拳的内涵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在我的意识中,内家拳的修炼过程逐渐从混沌走向清晰。时常听到前辈们提及“黏糊劲”、“拉拽劲”等术语,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但也是一个突破的契机。通过不断的练习与体验,我逐渐领悟到伴随着松沉的“轻灵劲”的奥妙。
太极拳、八卦掌等武术形式的练习,都需要通过慢练来培养内劲和柔化身体。这样不仅能够借力使力,产生强大的内力,还会让验到一种“黏糊劲”或争力。这种感觉就像站在水里感受到的压力,或是皮筋一样的拉拽感。每个人的身体条件不同,所以内力的产生和体验过程也会有所不同。“黏糊劲”和“拉拽劲”的感应是共通的,这是武术中长力的试力过程的一部分。
当这种拉拽劲逐渐减弱,轻灵劲便开始显现。身体感觉像是一个的整体,内气充盈,皮肤感觉灵敏。内劲可以顺利地发放到身体外部,甚至对方身上,这是一种正确的修炼途径。这也是太极拳家所说的松、散、通、空的境界,内家拳讲的练精化气、练气化力等过程的体现。
著名学者南怀瑾在其著作中提到的任督二脉打通后的“黄中通理”现象,在练拳的过程中也能体会到。当修炼到一定境界时,身体会感觉全体轻松、浑身通透,每个毛孔、皮肤、肌肉、骨骼都感觉非常灵敏。这种感觉就像静电对手臂的放射反应,或是阳光照耀下汗毛立起被和风抚慰的舒适感。
在修炼过程中,内力的产生往往会让人感到欣喜和满足,但若过于执着于此,则可能陷入认识上的误区。例如,仅仅追求手臂的力量或内劲的刚性,却忽略了内力的流动和轻灵感。修炼武艺首先要讲求武德,以生命和人生的体验为最高层次,武艺只是修炼的阶梯而非目的。
为了克服修炼中的束缚和僵劲,需要采用多种方法结合。比如慢练与快练的结合、盘架与站桩的结合、盘架与推手的结合以及不同武术形式的结合等。慢练有助于培养内劲和松沉感,而快练则有助于身体的轻灵和敏捷。站桩有助于内力的增长和散布,而推手则可以帮助体会粘连黏随的感觉。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的结合则可以使身体得到各种综合锻炼。
内家拳的修炼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和不断探索。通过合理的训练方法和不断的实践体验,我们可以逐渐领悟到内家拳的奥妙并达到更高的境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不断体验到身体的变化和提升,感受到武术带来的无尽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