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临摹?在传统观念中,临摹常被理解为依样画葫芦,但事实上,它蕴含了两种绘画学习的路径。临,即依照原作,逐一仿制,细致入微。摹,则需以一张薄而透明的纸张覆盖于原作之上,遵循其构图、笔触、层次等要素进行勾摹,关键在于不可违背原作的技巧精髓。
在工笔画领域,这种方法仍然被广泛应用。尽管写意画的习者多追求神韵而非形似,但在初学阶段,临摹仍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这是因为,只有通过这种方法,写意画家方能更深入地领悟画的精义。试想,如果连水墨画中一笔的浓淡与枯竭都未能掌握,又怎能谈及整幅作品的“神韵生动”呢?
临摹一方面要求形似,另一方面又需防止过于机械的模仿。若未能掌握方法,则会担忧不够相似;而一旦过于相似,又恐会束缚自己的创造力。临摹的真正意义在于通过具体作品的学习,汲取前人的艺术表现手法,从而吸收他们的创作经验。
在初学临摹时,不宜急于求成,而应先从局部开始练习,如枝条、叶子等,待基础稳固后再逐渐过渡到整幅作品的临摹。学习临摹亦应循序渐进、由专至博。即先专注于某一种画法,掌握后再扩展至其他画法。
有的人认为,只要是画都应该尝试临摹。无论是山水、人物、花鸟,还是工笔、写意等画种都应涉猎。这种看似全面的涉猎往往导致技艺不精。实际上,那些在工笔、写意、人物、山水等多个领域都达到精通的画家,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并非同时精通所有领域。许多前辈画家都是专注于某一画种或某几种物种的刻画,但他们在技法上却追求尽善尽美。这充分体现了前人对绘画技法的重视。
画注重文化传承,如同的文字演变一样,应遵循其历史轨迹和规律。那种缺乏根源、毫无根据的艺术创新就如同短暂的时装潮流,最终将湮灭于历史的长河之中。
在学习绘画的过程中,临摹与写生应相互结合。长期只临摹不写生可能导致创作内容上的模式化。一味地临摹可能会使自己在创作时无法自然地表达,甚至导致笔墨僵化。将临摹与写生相结合才能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