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4年冬季的临近,人们开始对即将到来的季节产生好奇与期待。尤其是在立冬节气即将到来之际,关于这个冬天是“冷冬”还是“暖冬”的讨论变得热烈起来。我们的祖先们通过长时间的观察和实践,积累了许多预测冬季冷暖的宝贵经验。
立冬,象征着冬季的开始,是自然界休养生息的时候。太阳的黄经到达了225度,日照时间逐渐减少,正午太阳的高度也在降低,北半球的太阳辐射量逐渐减少。由于地表在下半年积蓄的热量还未完全散失,初冬时节往往不会过于寒冷。真正的严寒往往在冬至之后才会到来。
老一辈的人们常常引用谚语来预测冬季的冷暖。"冬在头,冻死牛;冬在尾,倒春寒",这句话就反映了立冬时节与冬季冷暖的关系。而今年的立冬,恰巧处于农历十月的中间时段。虽然有一句谚语说“立冬十月中,粮仓不会空”,背后也隐含了对立冬后天气变化的预测。
不得不提的是,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加剧,这无疑对冬季的天气变化产生了影响。民间有许多关于立冬后天气变化的谚语,如“冷不冷,九月十三早看天”,通过观察九月十三那天的天气情况,可以预测整个冬季的冷暖。如果那天是晴天,预示着冬季可能会偏干冷;若是雨天,则预示着冬季雨雪较多,天气偏湿冷。
除了天气状况,祖先们还会观察立冬时节的风向、气温等自然现象来预测冬季的冷暖。例如,“立冬北风吹,冬天寒刺骨”表明北风通常预示着寒冷的到来。而“立冬湿漉漉,冬天多雨雪”则说明立冬时的湿润天气可能预示着冬季雨雪较多,天气寒冷。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祖先的经验和谚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气候的变化是复杂多变的。从气象学的角度来看,一个冬季是“冷冬”还是“暖冬”,需要通过对整个冬季的气温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根据气象局的数据显示,2023至2024年冬季全国的平均气温为-2.8℃,较常年同期偏高。虽然全国有部分地区出现了暖冬现象,但也不能忽视冷空气活动的活跃和寒潮次数的增多。这种气起伏和极端天气的频发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带来了不小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