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7年起,智能手机的屏幕领域经历了一场性的变革,正式迈入“全面屏”时代。2018年,随着屏占比的不断提升,一个名为“屏占比”的参数逐渐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各大品牌竞相追求正面近乎全屏的视觉效果,从而衍生出多样的屏幕形态,为消费者带来了别样的视觉盛宴。
直角到弧形的转变
回忆昔日,2017年以前的智能手机屏幕四角呈笔直的“L”型。而随着时间的推进,“全面屏”概念深入人心,边框的压缩成为手机领域的一场激烈竞赛。在屏幕边框越来越窄的屏幕四角的形状也发生了变化。除了传统的直角屏幕,更多的新品开始采用边缘带有弧度的C形设计。
追求完美的R角设计
R角作为用户持握手机时的关键支点,其设计不仅关乎手感,更与观感紧密相连。为了提升用户体验,手机的R角通常采用圆润的弧线设计。从设计美学的角度看,越接近圆形的R角,其观感和手感就越好。而根据R角曲线的不同,手机领域有G0、G1、G2、G3四个等级的划分。
随着屏占比的不断提高,R角设计与屏幕边缘的距离逐渐拉近,这也带来了新的挑战。过高的曲率可能导致屏幕在受到挤压时碎屏的几率增加。
屏幕的切割与异形设计
为了在保证大屏占比的同时容纳前置摄像头等组件,手机屏幕开始采用异形切割设计,如刘海屏、尖、水滴屏等。此类设计不仅提升了屏占比,还带来了全新的交互体验。
异形切割的屏幕主要采用激光或CNC研磨的方式进行U型开槽切割。为了确保观感和使用体验,切割后的边缘需进行精细打磨和加强处理。
从切割到挖孔的演进
随着技术的进步,全面屏设计从异形切割进化到了挖孔屏阶段。这种设计在熄屏状态下几乎看不出任何突起,带来更为沉浸的视觉体验。不同品牌的挖孔屏设计各有特色,如三星的“黑瞳全视屏”、华为的“极点全面屏”等。
挖孔屏的设计挑战在于如何平衡视觉效果与实用性。过大的孔径可能影响视觉体验,而过小的孔径则可能限制摄像头的性能。
通孔与盲孔的选择
挖孔屏的实现方式有“通孔”和“盲孔”两种方案。通孔方案使得摄像头在屏幕玻璃之下,增加了透光率,提升了自拍表现。而盲孔方案则通过缩小孔径、加强保护等方式提供了更为安全的摄像头保护。
智能手机屏幕的演变历程不仅关乎技术进步,更与用户体验息息相关。从直角到弧形,从切割到异形设计,再到挖孔屏的兴起,每一次变革都为消费者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与交互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