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与王昌龄的邂逅,往往始于他那首扣人心弦的边塞诗篇。“秦关汉月,万里长征人未归;但若龙城飞将驻,定教胡马难越阴山。”此诗,是盛唐时代报国豪情的真实写照。
在众多的盛唐边塞诗人中,王昌龄与高适、岑参等人一同被誉为最具典范的代表。除此之外,他还有另一首诗广为传颂,那就是《芙蓉楼送辛渐》。其中那句“洛阳亲友若问起,我如冰心在玉壶”,已流传千年,为世人所传唱。
寒雨绵绵的夜晚,江水连天,我于黎明时分送别友人于楚山之畔。那冰清玉洁的心志,如同玉壶中的冰片,晶莹剔透。这便是王昌龄的情感世界,淡然中不失豪情。
常规的送别诗中常表达离别的惆怅与不舍,但王昌龄在《芙蓉楼送辛渐》中为何独树一帜?这背后有着他人生轨迹的印记。727年,王昌龄进士及第,任职秘书省校书郎。他的仕途并不平坦,屡次遭遇贬谪。
从岭南到江宁县丞,再到夜郎之地,王昌龄的人生之路曲折坎坷。就连李白都为他的遭遇感到惋惜,写下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在742年左右,他于江苏南京担任县丞时,写下了《芙蓉楼送辛渐》。面对亲友的担忧,他以诗寄情,表达自己的心志。
在《芙蓉楼送辛渐》中,他以“一片冰心在玉壶”来安慰亲友。这其中的“冰心”,象征着他此时内心的纯洁无暇,如同玉壶中的冰一般,不会因外界的而改变自己的本色。
“玉壶”并非指真正的玉制容器,而是中的妙真义,代表着自然无为、虚怀若谷的心态。这种用玉壶冰来比喻人的高洁品格的写法,在古代诗歌中早已有之。
如南朝刘宋时期鲍照的《代白头吟》中就有“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的诗句。骆宾王和王维等诗人也曾在诗中运用过类似的比喻。但王昌龄的这一句诗,却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广为流传。
这既是因为王昌龄作为一位豪放不羁的诗人,其品格与诗句相得益彰;也是因为从艺术表达上来看,他的诗歌更为含蓄深沉,韵味无穷。
他在表达品行高洁的更流露出对亲友的深情厚意。读其诗,仿佛能窥见他那坦荡无惧、光明磊落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