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甲骨文、周代铭文以及秦汉篆文,均以具象象形为特点,形成了文字体系。在某种程度上,这些文字的偏旁难以明确区分,因此也难以明确其结构类型。
甲骨文
甲骨文与十二生肖的关联
铭文
篆文
随着汉字的演变,当其发展为隶书时,具象象形逐渐演变为由笔画组成的偏旁象征性象形,标志着古文字的终结。而当楷书字体出现时,字的偏旁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构件,这时人们对汉字结构类型进行了正式的划分。
一、字源学结构分类法
在语文识字教学中,常运用字源字理的知识,依据原始构形造字时的因义偏旁的不同摆放方位来分析命名汉字结构类型。
当两个偏旁左右或上下排列时,称之为左右结构或上下结构;三个偏旁按左中右或上中下排列时,则为左中右结构或上中下结构。还有全包围结构和半包围结构。由两个以上偏旁构成的字,称为字。
有些字只有一个“偏旁”,则称之为独体结构字。
这种以最原始的偏旁摆放位置为基础划分汉字结构类型的方法,称为字源学结构分类法。
例如,“解”字,原意是判别、分割,现为剖开、分开之意,是左右结构的会意字。又如“吼”,原意是兽类的大声,人愤怒或情绪激动时也会大声叫喊,其声从口出,故为左右结构的字,由“口”和“孔”组成。
"怠"字,原意为松懈、疲倦、懒惰、慢不经心等意,是上下结构的形声字,由“台”和“心”组成。"意"字则表示发自内心的愿望、看法、想法、见解等意,是由“音”和“心”组成的上下结构的字。
字中,左右、上下结构的字较为常见,而左中右、下中下结构的字相对较少。
二、书写便利性结构分类法
现今楷体字为历史上最为简化的汉字形式。为达到方正、均匀、平衡、稳定及审美需求,许多原始偏旁被变形和简化。在书写时,人们常以构件为单位来辨别字形结构。
如书写“意”字时,虽被视为由“立、曰、心”等构件组成的结构,但这种划分方法在识字教学中被视为非规则性的错误。但从书写角度看,这种划分有助于分析和把握字形结构。
这种从书写便利性角度出发,以相对独立的构件来划分汉字结构类型的方法,称为书写便利性结构分类法。该方法同样可将汉字分为上下、上中下、左右、左中右等结构类型。
由于部分原始字源偏旁已演变为多个独立构件,而有些偏旁依然未分离,因此两种分类法有时一致,有时则不同。
无论是哪种分类法,都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汉字的结构和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