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迟咨询智者的道路,孔子曰:“当以民众的义为务,对于鬼神心存敬畏并保持距离,可谓悟得了智慧的奥妙。”再谈仁心,他答道:“行仁之人常将难关先行,而后才收获成功,此为仁之本质。”这是典籍中6.22章节所记载的智慧。
樊迟,名唤须,字子迟,身为孔子的学子,他来自齐国。据传,他比孔子年轻三十六岁,也有的说法是四十六岁。
“知”在此文中同“智”一解,代表智慧的含义。
“问知”即是探询何为智慧的真正内涵。
“务”字在此处意味着努力追求,致力而为。
“务民之义”即是说致力于寻找并实践民众的正确方法。
“远”在此作为形容词而用作动词,含有疏远之意,表示既尊重又保持一定距离的态度。
“先难而后获”,即在面对任何事情时,首先要克服困难和挑战,之后才能取得收获。
樊迟问及何为智慧时,孔子如是答复:“尽心于民众的之道,对鬼神既尊敬又保持疏远的心态,这就是对智慧的体悟。”再次询问仁爱时,孔子道:“行仁之人总以付出为先,而后才考虑个人的收获,这便是仁的内涵。”
孔子思想中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他对鬼神持有一种既尊敬又疏远的态度。他既不彻底否定鬼神的存在,也不赞同对鬼神的盲目。这是因为鬼神之类的问题并的理性所能证明或证伪的。这如同对于教中的上帝,者坚信其存在,非者则持怀疑态度。信者无法证明其有,不信者也无法证明其无。采取一种尊敬而不亲近的态度来对待这样的问题,实为最明智之举。这也是民众的最佳方式之一:既不反对借助神道来设立,又不过分依赖鬼神来解决问题。
至于“先难后获”的道理,或许是孔子针对樊迟的不足提出的建议。然而这同样适用于那些总想不劳而获的人。社会上总有些人不愿付出努力,总想投机取巧。他们不愿为他人奉献却希望从他人那里获取利益。这种行为同样被视为“不仁”。
通过阅读去了解这个世界并深爱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