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这是一个专门用于航海领域的速率单位,其定义为一海里每小时,换算成千米每小时则是1.852千米/小时。当我们将这个速度乘以15,就可以得到30节,也就是约等于55.56千米每小时的速度。
“节”这一单位源于16世纪,当时的水手们通过一个独特的计算方式来估算船的航行速度。他们会在船尾放下一段固定长度的绳子,利用沙漏等计时工具来计算在特定时间内随水流冲走的结的个数,从而得出船速。
海里,作为一种国际度量单位,其长度与地球子午线上的一定弧长有关。确切地说,1海里的长度是由地球纬度1分所对应的弧长决定的,具体长度为1.852公里。由于地球的形状是椭圆体,不同纬度上的曲率不同,因此不同纬度一分所对应的弧长也有所差异。为了统一标准,国际水文地理学会议在1929年确定了以1分所对应弧的平均长度作为标准海里长度。
航母,即航空母舰,是大型水面舰艇的代表。它拥有宽阔的甲板,为舰载机的起飞和降落提供了便利。按用途、排水量和动力装置的不同,航母可进行多种分类。这些巨大的战舰不仅是大国重器,更是现代海军的重要力量。
在全球范围内,拥有航母的并不多见。、、俄罗斯、英国、法国、印度和意大利等是其中的代表。虽然各国航母的规格和性能有所不同,但它们普遍都拥有一个共同点:速度大约在30节左右。
那么,为什么世界各国的航母速度普遍保持在30节左右呢?这并非偶然。对于像航母这样的庞然大物来说,能够在海面上以每小时30节的速度行驶已经算是相当快了。实际上,许多常规动力航母的速度都难以达到30节,而核动力航母的最高速度也一般不会超过35节。
在理论上,速度越快对于船只来说似乎越有利。在航母这样的船只上,需要考虑的因素远不止速度。船在海上航行时受到的阻力包括空气阻力和海水阻力等多种因素。由于水的密度远大于空气,因此船舶主要受到的是海水的阻力。这种阻力来源于摩擦、涡流和兴波等方面。
特别是兴波阻力,它是船只行驶时产生的波浪对船体产生的阻力。当船只以高速运行时,兴波阻力会迅速增加,并占据总阻力的很大一部分。而且,船速越快,所受到的阻力会成倍增长。研究显示,当大型船只的速度接近30节时,兴波阻力会明显增强。
航母的主要任务是承载舰载机的起降,而非进行高速竞逐。过高的速度并没有太大的实际用途。即使使用核动力作为动力源,也主要是为了增加航母的续航能力,而非单纯提升速度。
航母的最高速度被限制在30节左右是为了实现经济性与机动性的平衡。尽管航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速度,但过高的速度不仅会带来巨大的能源消耗和阻力增加,而且并不符合其主要的作战和承载任务。
在实际应用中,即使航母能够达到较高的速度,也往往不会以这样的速度长时间航行,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经费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