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曾在中举行了一次特别的考试——“翰詹大考”,这次考试中的题目既出人意料又引人深思。那么,这个神秘的题目究竟是什么?而能对答如流的翰林又是谁呢?让我们揭开这段历史的神秘面纱。
清王朝能够中原二百多年,得益于其承袭了前朝的先进制度,其中就包括了“翰詹大考”。这是一种针对翰林院和詹事府的特殊考试制度。翰林院,作为储备人才的机构,拥有悠久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唐朝。而詹事府,原本是太子培训基地,后来转变为翰林院人员的迁转之所,与翰林院并列。
在古代,学子们通过艰苦的学习,以求取得功名。但能达到学术巅峰的人极少,因此他们被召入翰林院,从事学术研究工作。尽管翰林学士们都是才华横溢,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在学术上的优势越发明显。由于不需要考虑“退休”的问题,翰林院的人才数量逐渐增多,逐渐出现了“僧多粥少”的局面。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乾隆皇帝决定采用考试的方式选拔翰林人才,并将其命名为“翰詹大考”。在这次考试中,表现突出的者将得到晋爵的奖励,而不合格者将受到惩罚,轻则降职罚款,重则被革职查办并永不录用。更值得一提的是,乾隆皇帝亲自拟定考目,显示出他对自己文化水平的自信。
在一次“翰詹大考”中,乾隆皇帝出了一道令人意想不到的题目——“眼镜”。这个在当时还属于稀罕物的名词,让许多翰林学士们陷入了困境。他们虽然学识渊博,但面对这个陌生的事物,却无从下手。
就在阮元突然吟出“四目何须此,重瞳不用他”的诗句。这短短的十个字,立刻让乾隆皇帝喜出望外。乾隆皇帝为何会因此高兴?这与他个人的兴趣爱好有关。他虽不喜佩戴眼镜,但在他的藏宝阁中珍藏了许多西洋进贡的物件,包括眼镜。他出这个题目也是为了那些只懂得之乎者也的“老古董”,让他们开阔眼界,接受新事物。
阮元的诗句为何会受到乾隆皇帝的青睐呢?原来这两句话既道出了眼镜的用途,又巧妙地赞美了乾隆皇帝。通过引用古代圣人的象征来暗示乾隆皇帝不戴眼镜为至圣之人。
关于阮元是如何回答出乾隆皇帝的问题的,虽然有野史称和珅泄题,但这些终究只是传闻。重要的是,阮元用十个字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这也成为他在历史长河中的一段佳话。
参考资料:《清朝文化与制度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