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节再度重阳时分。
即便年复一年,岁岁如此,这个尊老敬贤、登高赏菊的节日依然能引发内心深处的共鸣,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要用文字抒发澎湃的情感。
当试图将这份情感落于文字之时,却发现那瞬间的情感绚烂已如秋风般悄然逝去,不留一丝痕迹。
重阳节,它究竟是那段刻骨铭心的记忆的象征,还是那首婉转悠扬的歌谣?亦或只是代表着一种宁静淡泊、安详和谐的日子?它既是,亦不是。重阳节只是众多日子中的一个特殊名称,如同每一天的更迭交替。
在社交平台上,照片和视频五彩斑斓,却也难免显得空洞无物。这并非敷衍,而是面对无趣的节日内容,怎能期待它生动如画?你瞧,连专业的相声演员在面对公式化的内容时也难以突破,更何况那些随意分享的日常呢?
许多与我同龄的人有着相似的感受:儿时的节日才真正称得上节日。过年时的新衣,元宵的灯会,端午的驱邪,中秋的团圆饼,二月的炒豆,六月的凉面,七月的针线包……现今的节日似乎只剩下促销的噱头,早失去了原有的风味。
言归正传,“菊花酒宴醉东篱”,这陶渊明般的意境总是与重阳节紧密相连。菊花与重阳如影随形,仿佛只有如此才能完全展现重阳的精神内涵。似乎不在菊花丛中饮下那杯酒,就不算真正过了重阳。
虽然身处山城,这里没有专门的赏菊之地,但有满山的红叶如火如荼。我尝试将这红叶视作菊花,登高远眺,欣赏蓝天白云与大雁南飞的景象。尽管品味略显不足,但在这秋意盎然的山林中,也不失为一种别样的风雅。
在厨房的一角,老母亲正忙碌着。她洗净了一盘干枣,淘净了几斤新收的小米。问她何为,她笑着说,为了迎接重阳节,要做点黏糕应个景儿。在这暖心的瞬间,我意识到这个节日仍有其独特的魅力。
文章最后特别感谢齐鲁壹点的各位同仁及读者们的支持。如有新闻线索或想要报料的朋友们,请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随时待命,期待您的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