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宣纸的深远记载与独特魅力
历史文献中最早提及宣纸的记载可追溯至《历代名画记》及《新唐书》。自唐代起,宣纸的制作工艺便代代相传,根植于安徽省泾县这片沃土。不仅如此,泾县周边的宣城、太平等地也盛产此种特殊纸张。至宋代,随着徽州、池州、宣州等地造纸业的逐步集中,泾县成为了主要生产地。这些地区的纸因其产地而得名“宣纸”,又因泾县为其中一主要出产区域,有时也称为“泾县纸”。
民间传说中,宣纸的起源可追溯至东汉安帝时期。在蔡伦去世后,其弟子深感缅怀,遂努力寻找一种洁白无瑕的纸张以便为师尊画像。一天,他意外在皖南发现了一种天然老青檀树皮所形成的天然洁白纤维。欣喜之下,他采用这种材料制作纸张,最终研制成功后来被称为宣纸的材质。
清乾隆年间,《小岭曹氏族谱》的记载道出了宣纸生产者之一——曹氏家族的故事。家族成员在辗转迁徙后,以造蔡伦之术谋生,从而让这一工艺得以在严峻环境中继续传承,发扬光大。特别是在宋末时期,为了生计和延续文化传承,他们不断完善工艺,为后世呈现了如白如玉的佳品。
历史上唐代的书画评论家远便有记述,他在《历代名画记》中推荐使用宣纸用于书画的摹写。与此《旧唐书》记载了各地向进贡纸张的情景,其中以宣城郡的纸品最为精致,显示出了当时宣纸的高质量与独特地位。南唐后主李煜监制的“澄心堂”纸更是宣纸中的珍品,其质地与润泽度均为当时之冠。
宣纸以其独特的性质著称:它既坚韧又润泽、光滑而不滑腻、洁白且细腻、纹理纯净。无论用于书法还是绘画,它都能完美地展现出艺术的独特魅力。它的润墨性使墨色能呈现出深浅浓淡的层次感,为书画家们带来了丰富的艺术表达空间。其耐老化、不变色、少虫蛀的特性以及超长的寿命使其被誉为“纸中之王”、“千年寿纸”。这一品质也在十九世纪巴拿马国际纸张比赛会上得到了金奖的认可。
除了用于艺术创作外,宣纸在历史中还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外交文件、高级和史料的最佳用纸。我国众多古籍珍本和名家书画墨迹之所以能够历久弥新、保存完好,都得益于宣纸的优良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