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岁钱的来历(过年给的钱为什么叫压岁钱)

2025-02-1203:02:59百科知识0

新春佳节,对于孩子们而言,无疑是最为欢欣鼓舞的时刻。他们不仅能够换上崭新服饰,品尝到精致美味的食物,更可以欢快地燃放鞭炮,从家中尊长处获取一份特别的“新年馈赠”——压岁钱。这份饱含深意的传统习俗,背后又蕴藏着怎样的故事呢?

流传千古的传说中,曾提及一种名为“祟”的小妖怪。这怪物体色暗沉,双手苍白如雪。每年除夕之夜,它都会寻觅有小儿之家,轻轻触碰其头。一旦被祟触碰,孩童便会,随后病痛缠身,甚至影响智力。家家户户在除夕夜都会灯火通明,守护在孩子身旁,以防止祟的靠近,这就是所谓的“守崇日”。

曾有一对夫妇多年无子,终于盼得一个可爱的胖小子。当除夕临近时,他们心生忧虑,生怕祟会伤害他们的宝贝。在大年三十那天晚上,夫妇俩为了让孩童晚些入睡,特地准备了八枚铜钱供其玩耍。待其安然入睡后,他们用红纸将铜钱包好,轻轻置于其枕下。在忐忑不安中度过整夜后,当灯烛熄灭的瞬间,祟突然现身欲行。但就在即将触碰到孩童的瞬间,枕边迸发出耀眼金光,光芒之下祟消失得无影无踪。原来这光正是那铜钱所发。

翌日清晨,这对夫妇将此事分享给邻里。大家闻之惊奇不已,随后便开始仿效他们用红纸包上铜钱置于孩童枕下以避祟。此法果然奏效,祟再不敢为害。久而久之,人们将这铜钱称作“压崇钱”。

随着时光流转,“压崇钱”因“岁”与“崇”同音而逐渐演变为现今的“压岁钱”。这份红包不仅蕴长辈对晚辈的深深祝福与期望,更是他们倾注心血的象征。它的起源可追溯至汉代,当时的厌胜钱并非市面上的流通货币而是一种辟邪物。而今虽演变为现金或电子转账形式分发给孩子(特别是那些尚未成年或未婚者),但其背后的寓意和传统习俗依然被人们珍视。

压岁钱的习俗不仅仅是一种传统仪式感的表现形式和一种物质的给予,更承载着长辈对晚辈的庇护与祝福。无论是从古至今的实物铜钱、红包还是现代社会的电子转账,“压岁”的寓意始终不变——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愿和庇护。

于是乎,“压岁钱”在每一年的春节期间都被寄予了无限的期望与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