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的我们歌词(后来的我们歌曲介绍)

2025-02-1208:36:59生活经验0

于大山深处,我款待了远道而来的友人。驱车蜿蜒曲折的山路,经历九转十八弯的探险,我娓娓道来大山的变迁。特别是在脱贫攻坚之后,千家万户通达了水泥路,山内山外仿佛天堑变通途。我倍感自豪与底气,特邀朋友们一同感受山间的风景。

在接近家乡之时,我指向山间那条曲折迂回的羊肠小径,向友人讲述自己曾沿着此道翻越对面的山坳,前往小学求学的往事。那时,从家中到学校需要耗时三个多小时的步行。

我生于此、长于此的东抗之地,四周群山环绕,峰峦叠嶂。我难以想象先民们如何在崎岖不平的山石间开辟出仅够养活自己和后代的土地。我记忆中,这片大山最大的问题便是温饱问题。每当青黄不接的四月,山里人不得不早早扛起扁担出山购买粮食,常常在夜色中点燃火把艰难地行走在漫长的山路上。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村民们抬着猪出山贩卖给公社的食品站后,有人为了带回家里汤中的油和盐分,即便疲惫也要携带剩菜回山。这是为了支撑家人的生活,并寻找子女出山的途径。

大山的人们深知读书是摆脱贫瘠的关键途径。即使要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他们坚决要为子女提供求学的机会,以期知识能成为下一代走向外部世界的桥梁。

曾祖父对这一观念深信不疑。他当年为祖父准备伙食并亲自送他到县城读书。后来祖父成为一名教师。

我的三叔公曾因脚伤无法行走而由其父亲背着两个多小时到达学校参加考试。这样的父爱深深影响了三叔公的一生。后来他成为当地第一个大学生并获得了全国征文比赛的大奖。

我的父亲在山村学校教书时,也始终不渝地督促我学习。每个周末都陪我走三个小时的山路往返于家与学校之间。

一个暑假里,亲戚建议我牵着自家养的羊到省城附近的砖厂去卖。这个提议是为了筹金支持我上学的费用。

那天凌晨四点钟,我点燃火把牵着羊出发了。经过长途跋涉到达县城后换乘大巴车。尽管羊不能放在车里,但我还是要抱着它放在车顶的货架上固定好。换乘时又要重复这个过程。当我终于抵达砖厂时,我已经在路上奔波了整整一天。

那天聚餐的晚上,一位长辈对我额外关照,私下给我20元钱作为鼓励和支持的象征。这份感激之情铭记在心,永不忘记。

在大山的深处里的人们心中存着的是深沉和真实的情感——相互帮助、共同经历风雨和命运带来的困难都将成为宝贵的记忆。

三叔公退休后特意种下了一棵榕树作为家乡的守护树。他说这片贫瘠的土地需要一片遮风挡雨的庇护所来守护我们的家园并激励子孙后代不断前行。

随着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我修缮了曾祖父的老屋并撰写了一副对联挂在大门口:“尽忠尽孝行天下 惟读惟耕居山中”。这既是我对家族的期望也是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寄托。

这就是我们大山人对于大山的独特情感和无法替代的眷恋。无论身在何处回望过去总能在梦中感受到那座大山给予我们的无尽关怀和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