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品墨香一升,吴昌硕之韵
人寿长,齐白石之风
篆刻,古艺之粹。其与其它艺术不同,至今,“古意”仍为篆刻之“高格”的要义。然篆刻非止于摹古,其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乃其生命价值所在。古意在篆刻中,非仅字法、章法、刀法、钤印法的综合表现,更体现了古代文化中一种永恒的生命意识与精神格调。
人视自然万物的生成,与“阴阳之交融”密不可分。依《周易》所言:“阴阳相合,即道之所在。”老子亦云:“万物皆由阴阳而生。”世间万物皆以阴阳相济的形式存在,阴极生阳,阳极生阴,阴阳相成,构成了宇宙生命的基本规律。
在摹刻古印过程中,我们体悟到古人运用阴、阳文的形式,抒感,创造出千变万化的艺术生命景象。印章上的阴(阳)线构成有形之“实”,而留白则生成无形之“虚”,二者相互生发、相映成趣,形成了气韵生动、意象丰富的整体气象。
“新”为篆刻艺术历史前进之必需,创新是篆刻创作之魂。从篆刻史与创作的立场看,“新”既基于传统印章的字法、章法、刀法、钤印法等基础上的通变结果,也是篆刻家独特个性与时代审美特征相结合的新颖体现。
古文字为篆刻成为独特艺术之根本。我国古代神话中有关于仓颉造字之传说。汉字在演变中形成不同历史阶段之美。东汉许慎于《周礼》基础上总结的“六书”,使汉字蕴含丰富人文内涵。古人以自然万象为蓝本,描摹字形,故汉字造型蕴含宇宙生命之万象。
汉字内含文化之深意。如陈寅恪所言:“解释一字即作一部文化史。”如“武”字体现追求和平的理念,“天”字则象征宇宙的永恒与人的合一。这些字所蕴含的对篆刻家在创作中传达审美、深化意境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有与无”、“虚与实”为传统美学之核心。老子“无之为用”的思想对书画艺术的虚实相生、以虚运实等理论有重要影响。在篆刻创作中,设计印稿时需考虑文字间的关系,亦需关注无字、无笔处的虚灵空间,以达“境生象外”之境。
艺术新风格为艺术家人格之体现。篆刻家创作时需展现其个性,其作品能否彰显艺术家精神和风骨是成败之关键。如吴昌硕之古意盎然,齐白石之雄强恣肆,皆为大师之独特风格。
书者如人。刘熙载于《书概》所言:“书如人,如其学,如其才。”书法乃艺术家之心电图。篆刻家需于纷繁环境中遵从己心,以真诚、自然的态度对待艺术创作。
个性化形式语言之形成源于篆刻家之生活、文化、品行及经验。篆刻所展现的雄浑、静穆等为其、学养之直接反映。故篆刻家需勤于学习,广泛涉猎,不断提高自身水平。
方寸之间,自有天地。篆刻需“师古”,亦需随时代而变。篆刻家在研究中需文化精神,领悟生命境界。如吴昌硕长期研习石鼓文,终得一日一境界之成就。继承传统同时需勇于突破,创作出具传统意蕴与时代气息之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