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人提及此话题,却常觉得难以清晰理解其中的道理。在初次观察时,我们可能会问:“怎么没有明显的高低差异呢?”这其中,涉及了如1=C调(26弦)与1=D调(15弦)这样的纯五度音,无论中音26和15,或是其余E、F、G、A、B五个调的音,虽然下方加了点儿表示低音,但并不意味着音高真的降低。
对于二胡而言,内空弦的音高始终保持在一个固定值,即d1~a1(293.66Hz),不论用何种传统调式(如1234567七个音),其音高始终如一。这就像我们在楼梯上上下,虽然脚步声不同,但楼梯的高度并未改变。二调式变换,如1=?什么字母(音名),虽然调名有所变化,但音高始终保持一致。
那么,为何转调后听起来会有不同的高低呢?这与人声的音域息息相关。歌唱家的音域有限,当听女高音歌唱家的声音太高时,我们会注意到她的音难以降低;而男中音歌唱家的声音虽然深沉浑厚,却难以升高。这就是人声的音域,通常不超过两个八度。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八度音之间的振动频率是按照倍数关系存在的。例如,低音6、中音6和高音6的振动频率依次递增。
在制造钢琴时,从低音到高音共分为七大组88个独立的音。这些音以CDEFGAB七个固定音名标示,并通过大小写字母区分不同振频的音高。这也同样适用于二胡。二标准定弦d1~a1是根据人声音域的中音组进行确定的。当选择不同的调式进行演奏时,我们需要确保二内外弦音高与歌曲的碟片音高相匹配。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因为只关注曲中的最低音而改变歌曲的调号并重新定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在曲谱的左上角标明所使用的弦。如果二调号与歌曲标注的调号不匹配,那么即使唱名发生了变化,旋律的音程也可能无法对应,从而让我们感觉音高与碟片不符。
转调后音高的变化则是由于内空弦换了调号后整体移高或降低所导致的。例如,26弦从中音2向后上行,而37弦则是低八度记谱。尽管如此,通过巧妙地转调和改变唱名,二胡仍能与钢琴的低音呈八度关系合奏,创造出和谐美妙的音乐。
对于音乐的学习和探索总是充满着无尽的乐趣和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