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农历二月初二,大地上几乎每一位华人都会联想到那句广为流传的俗语——“二月二,龙抬头”。对于美发业从业者而言,这标志着一年的工作正式启动,也是业绩高峰的预兆。今日,二月仅仅是一个理发的日子,更承载了丰富的传统节俗。其历史之悠久,反观理发这一习俗的产生时间则相对较晚。
在众多的传统节日中,二月二并不算是历史最为悠久的。它的起源可追溯至唐朝中期,与唐德宗年间设立的中和节有着密切的联系。大约在唐贞元五年(789年),因社会呈现出一片中兴之象,唐德宗便有了设立新节的念头,最终选定了二月一日作为中和节的日期。虽然节日的设立初衷是为了顺应天时、与民同乐,但春天的万物萌发也使得二月二逐渐演变成了一个重要的节日。
唐朝人热爱生活,喜欢欢庆,许多原本带有巫术色彩的节日如上巳节、上元节等,在他们的手中逐渐演变成了狂欢节。春天是出去玩的好时节,中和节的设立更是为春游、宴饮、春社祈谷等习俗提供了理由。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和节的日期在唐人诗词中悄然变化,出现了“二月二节”的踪迹,其节俗也与中和节极为相似。
进入晚唐及两宋时期,二月二节更加注重踏青、挑菜、迎富等欢快的活动。从元始,二月二的节俗内涵逐渐丰富起来,与惊蛰这一节气紧密相连。伴随着春雷的滚滚而来,虫蚁开始活跃,民间因此产生了许多与杀灭昆虫相关的习俗。
元明时期尤其是明代以后,二月二与龙的联系日益紧密。虽然学者们对龙抬头的解释各不相同,但民间传说却为二月二赋予了更多的故事性。比如武则天引起天帝不满导致三年无雨,白龙私自降雨却被的故事;再如龙王与的女儿私奔人间,龙王和每年生日时从海里抬头张望的传说。这些故事不仅丰富了二月二的内涵,也使得这个节日更加深入人心。
二月二既然与龙联系了起来,许多习俗也都被赋予了龙的色彩。如吃水饺或面条被称作“吃龙耳”“吃龙角”“吃龙须”,引龙的习俗更是流传甚广。引龙的本质其实是引水,寓意风调雨顺,对于农业社会来说尤为重要。
如今在城市中,理发成为了二月二最为普遍的习俗。但在农村地区,一些老人家仍保留着撒灰驱虫的传统习俗。近年来,随着非遗保护的重视和社会的努力,一些二月二的社交活动如庙会等也得到了复兴。
二月二这个节日从一开始就是以庆祝春日、娱乐为主的。在农业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下,逐渐加入了各种带有农业文明色彩的习俗。而在今天商业文明的大潮中,虽然传统农业文明的很多习俗都面临挑战,但最初的娱乐色彩正在回归。这也成为了值得关注和思考的文化现象。
参考文献:
张勃:《二月二的节俗流变》,《文化月刊》2014年第7期。
张勃:《先有 “二月二”,后有 “龙抬头”——二月二的起源、流变及其文化意义》,《民间文化论坛》201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