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长度单位的疑问,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相邻两个长度单位的进率是10”。当我们遇到“千米”这个单位时,为何它似乎并不遵循这一规则?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老师一直教导我们关于长度的知识,从毫米、厘米、分米、米,再到千米。特别是“米”与“千米”的关系,我们被告知1千米等于1000米。但有没有人深思过,为什么在长度的进率中,没有提到“十米”和“百米”这两个单位呢?
实际上,确实如此,说“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进率是10”并无错误。问题的关键在于,生活中我们不太常用到“十米”和“百米”这样的单位,因此在教学中老师通常会略过这两者,直接告知学生距离很远时用“千米”表示。但这便引发了思考:我们是否可以在教学中补全这个链条?
我们应当将学习的长度单位完善为:毫米、厘米、分米、十米、百米、千米。这样不仅使单位之间的转换更加连贯,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面积单位的教习中,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我们知道面积单位的进率通常是100。当我们看到平方米与公顷的关系时,为何会有例外?当我们谈论面积单位时,从平方毫米、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到平方米,这些单位间的关系清晰明了。但到了公顷这一环节,却出现了“不按常理出牌”的情况。
我们都知道面积单位是由对应的长度单位的平方得出的。那么有没有注意到“公顷”这个单位并没有一个明确的长度单位相对应?1公顷等于10000平方米,而在教学时,有没有想过为何孩子们经常记不住这个关系?而当我们将进率都是100的面积单位与进率不是10的长度单位进行对比时,孩子们的记忆似乎更加牢固。
与长度单位类似的是,“平方十米”和“平方百米”这两个面积单位在日常中并不常用,因此常被忽略。但这两个单位与“公顷”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平方百米”实际上就是“公顷”。那么,为何我们不使用“平方百米”这一更为直观的单位,而选择使用“公顷”这个词呢?希望有识之士能为我们解答这个问题。
对于面积单位的完整教学,应当包括:平方毫米、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公亩(即为平方十米)、公顷(平方百米)、平方千米等。这样可以使各单位间的进率关系更为统一和清晰。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一些单位之间的转换关系,如1公顷等于多少市亩等知识,也可以作为教学的补充内容。这样的拓展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也能让他们对传统计量单位有更深入的了解。
无论是长度单位还是面积单位的教学,我们都应注重其连贯性和统一性。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理解各个单位之间的关系,也能更好地记忆和应用这些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