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授的一日,我引领学生探索杜甫的《春望》。在提问学生们学过杜甫的哪些诗时,课堂氛围顿时活跃起来。
学生们在台下纷纷发言,有的提及小学时学过的《绝句》,情不自禁地吟咏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美妙的诗意让我深陷其中。一个突兀的疑问打破了这个美好的氛围:“老师,这是病句,为何用‘两个鸟’而不是‘两只鸟’呢?”
虽然我初时有些错愕,但多年的教学经验使我迅速调整了心态。我肯定了这位学生的细心与思考,并告诉他今日的课后作业是回家查询相关资料,明日我们一同探讨这个问题。
随着学生步入初中,他们的思维日渐成熟。我常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小心求证,这是治学的态度。
在课堂探讨中,学生们对古诗中的某些表述产生了疑问。例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们困惑于寒冷的天气里怎么会有酒肉发臭的现象。实际上,“臭”在这里读作xiù,意为闻到。
同样,对于“落霞与孤鹜齐飞”、“月黑雁飞高”等句子的疑问也层出不穷。古时汉字一字一义,而今则是两字一词。古诗词常以简洁的文字表达丰富的内涵,有时词语连在一起从字面意义上看不通顺,但能构成一种独特的意境。
课后,我深入研究了相关资料,发现“只”这个字在唐代并不常用作量词,常取意为“仅仅”、“只是”。如杜甫的“此曲只应传说有”、其他诗人的名句等。这些诗人都是大家,他们的作品经过反复推敲。
比如贾岛对于“僧推月下门”的琢磨,以及王安石对“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反复修订。那么,对于杜甫这样的“诗圣”,他的每一个字都应该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至于为何用“个”而不是“只”,这或许与古时的语法尚未完善有关,或是当时量词统一用“个”。如辛弃疾的词中,星星的量词按现代语法应用“颗”。
我深感学生们能够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是难能可贵的。这表明他们善于思考,拥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给予赞扬与鼓励,而非轻易地打击或否定。课堂是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