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充电宝诞生以来,其便利性和实用性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热烈欢迎,无论是户外探险的爱好者、求学的学子,还是那些对细节有着极高要求的症患者,亦或是经常需要出差旅行的商务人士,都对其赞不绝口。这简直是一款神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随着其普及,关于其容量问题也逐渐成为了消费者们讨论的焦点。他们常常会发现,明明是标明二万毫安的充电宝,实际上在使用过程中总感觉电量消耗得很快。这时候,不少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怀疑产品是假货或是虚标。他们甚至会质疑,自己购买的明明是行业内知名品牌的产品,怎么用起来感觉就像质量有问题或者很快就坏了呢?
为了解开这个谜团,让我们以二万毫安的充电宝为例来深入探讨一下。我们要明白这个“二万毫安”是如何得来的。其实,这涉及到充电宝的构成。大家或许都知道,充电宝主要是由控制电路板、外壳以及18650或者块状锂电池等组成。无论是一万毫安、二万毫安还是三万毫安的充电宝,它们的电压大都相近,大约在3.7v左右。
这里的关键在于,充电宝宣传中标注的容量是基于3.7V电压的电池容量,这其实是实标,并没有过多夸大。根据公式计算,3.7V的电压乘以二万毫安的容量,得出的功率大约在74w左右。这就是二万毫安充电宝的实际功率。我们需要明白的是,手机充电的标准电压是5v,这并不是充电宝放电时的实际电压。
当充电宝为手机充电时,其实际的放电容量需要经过一系列的转换和计算。以74w的功率除以5v的电压,得出的电流约在14.8安左右,即约一万四千多毫安。再加上转换过程中的功耗和充电损耗,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感觉二万毫安的充电宝给4000毫安的手机充电,似乎只能充两次到三次电的原因。
尽管产品的标示并没有虚假,但消费者们仍然可能会感到有些许的失望。这其实是因为消费者对于充电宝的实际使用情况和理论计算之间存在一些误解。只要我们了解了其中的原理和计算方式,就能更好地使用和选择适合我们的充电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