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画卷《只此青绿》令我想起昔日江南女子那乌黑秀丽的发髻,它曾是那片水乡女子的独特印记,也是时尚的引领者。
回忆儿时,外婆每日晨起时的梳妆总是格外讲究。她手持一把小巧的牛角梳,将那如丝如瀑的乌黑长发轻轻从梳齿间放任流泻。她自信而熟练地将发丝梳理至脑后,用牛皮筋紧紧固定,再细心地插上她亲手编织的小网兜。如此一番精心打扮后,她头上那道美丽的发髻便呈现在眼前。据闻,外婆多年来一直保持着这样的发饰习惯,追求着那份独特的审美。
在青山绿水的江南古镇中,街坊邻里的妇女们以精致细腻的生活态度装扮自己。她们将所有头发梳理至后方,通过发髻的装饰,展现出诗意的文雅与富态的贵气。外婆曾告诉我,发髻不仅让头发更加整齐,更是一种自然的美容方式,能让面部的皱纹隐匿无踪,使整个面容显得舒适挺拔。外婆始终乐此不疲地打理着自己的发髻,即使到了头发渐染、日渐稀少的老年。
在江南古文化遗址的发掘中,不女的装饰用品中总少不了那小小的发髻。然而随着开放的推进,江南女子的发髻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当时的女性开始尝试变换发型的颜色与样式,有的染成,有的染成棕色等多样颜色。
回首往昔的江南,女子的发髻与服饰有着严格的讲究。年轻少女时常梳着各种环状髻发,其样式多变,长短高低各不相同。在烟雨朦胧的江南古镇中,青春少女头梳美丽的发髻,身着素色印花的旗袍,从深幽的雨巷中款款走来,如戴望舒笔下《雨巷》中的丁香般姑娘,那般美丽如诗、清馨如花、高洁如歌的江南气质令人难以忘怀。
忆及往日商榻古镇的画面,那地域文化在当地妇女的服饰中得以完美展现。她们的头饰与装扮从头到脚都体现了水乡浪漫的风情。那别致的发髻、精美的头巾、绣花的中式罩衫以及绣花鞋的细腻针脚,都展现了水乡妇女的聪明才智和灵巧手艺。她们的身影仿佛一道流动的风景线,飘荡在古镇的老街上,令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久远的江南。
江南的美景与那水乡的人儿交相辉映。《只此青绿》所描绘的画卷般的美景,正是那水乡女子的美丽与江南文化的繁荣所共同铸就的。在江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道路上,我们应如何坚守文脉、传承文化,这值得我们深思。(曹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