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消费者对网络上的“评分真实性”产生了疑虑,商家亦对此感到困惑。他们常常疑惑,什么样的行为算是违规的“诱导好评”?平台通过调研发现,不少餐饮商家在追求好评的过程中,即使对规则了如指掌,实际操作时还是会不自觉地“走样”。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大众点评在今年三月启动了一项“旅游城市评价治理专项”行动。该行动旨在与商家共同建立评价指南,探索合规的口碑积累途径。统计显示,参与此项“共建”的商户不仅线上热度不减,而且评价违规率、违规门店数量也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用户的负面反馈也有所减少。
商家平台联手,严查违规行为成为当务之急。今年初,某火锅品牌因“利益诱导好评”受到处罚。店长对此感到十分委屈,并解释道:“我们已经多次向员工宣导平台规则,是不是因为员工误将‘打卡收藏’赠送的小礼品当成了‘换取好评’的诱饵?”
据了解,收藏打卡送赠品是平台官方活动,旨在提升商户线上流量和用户线上体验。但经过平台进一步核实,发现顾客并没有相应的打卡记录。这表明,通过大数据模型的辅助,平台能有效避免误判。
为了更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大众点评的公信力团队前往三亚与该品牌的管理团队及基层店员进行面对面的“合规促评”共建活动。通过人工核查门店监控,团队发现了当事员工的违规行为。
在进一步的调查中,大众点评团队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商家的员工绩效考核制度。有店员透露,为了完成每天的评价量和好评率考核指标,他们不得不采取一些简单直接但违规的方法。
在厘清违规原因后,大众点评与商家一起优化了管理制度,不再将评价量作为单一的考核指标。这一举措得到了商家的积极响应。
通过与商家的深入合作,“合规促评指南”应运而生。该指南为商家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指导,帮助他们避免违规行为。该指南也得到了平台负责人的认可。
事实上,“评价量”与“绩效”的强关联是部分商家在追求高分时的“病急乱投医”的表现。通过共建发现,仅有宽泛的平台规则是不够的,需要一套具体的“合规促评指南”来指导商家的实际操作。
近日,东榕集团与大众点评在合规促评启动会上共同发布了“促评流程指南”。该指南为商家提供了清晰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如餐前不宜促评、要关注“真实体验”、不得触碰顾客手机等。
平台与商家的合作不仅帮助商家定位问题并提供了可执行的指南,还让商家意识到违规促评的危害。这样的合作对于保护用户体验和品牌形象至关重要。
大众点评的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推广三亚等地的治理经验到更多城市。他们致力于为用户提供真实、有帮助的评价信息,以维护其“星级评价体系”的基石地位。
通过这些努力,大众点评将继续为消费者和商家提供一个更加公正、透明的评价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