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欲求之
古代之智者:孟子的追随之士
鱼,我心中所好;熊掌,亦我所愿。世事难全,往往须抉择,舍鱼取熊掌之事时有发生。生命,当然也是我所珍视的;而道义,亦我所崇尚。二者若不可兼得,我愿舍生而取义。生命诚可贵,然我心中所求,有甚于生命之物,故我不会。
死亡,我自然厌恶,但有些事恶之更甚于死。面对灾祸,我或许会选择避而不谈。若世人都以生为唯一之重,则不论何法能得生,均可为也。反观世人亦如此理解对死之惧怕,若有何术能避患难者皆会效之。
贤者与众人不同。贤者有此心,非独有也。人人皆有此心,只是贤者能守其本心而不失罢了。一箪食,一豆羹,给予生命与生死的选择。而给予此等事物时若带有盛气凌人之气派,即使是路人也不会接受;如果傲慢无礼地施舍,即使是乞丐也会因轻视而拒绝。
厚禄之诱惑虽大,但若不辨是非、不问礼义而接受之,则此等名利对我又有何益处呢?是否为华丽的宫室所吸引、妻妾的奉养、还是因认识那些穷困者得我之恩情?过去的智者宁死不欲为谋宫室之美、不欲为妻妾之奉、更不愿因一己之恩而为事。如此之为应知止于此矣。这就是丧失了人之固有的本性。
意译
心中之偏好常面临取舍之际。关于生与义之难题,《鱼我欲求之》阐述了孟子深入人心关于欲望的观点。人的本性知道哪些欲求超乎生死之上。从怎样面对自己内心的欲望出发,通过层层深入与正反对比的方式,论证了道义比生命更重要,因此需以义为重舍生而取义。并且强调:不仅仅是有道德的智者拥有这样的内心(舍生取义之心),每个人都拥有这种本性,只是智者能够保持这种本性不丧失。
面对食物的给予,人的态度反映了其内心的选择。高傲施舍被拒绝的例子表明了人们对于尊重和轻视的敏感度。而关于名利的选择更是考验人心的试金石。如果因为名利而放弃道德底线和原则,那么就失去了固有的本性。
《鱼我欲求之》一文通过比喻和对比等修辞手法使论述更加生动有力。文章结构严谨、逻辑严密、析理精深,使得其观点更具说服力。
【国苑】正版四书五经系列中包含《孟子》,其中无删减地收录了孟子的思想精华。现特惠促销价¥89 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