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的活动中心内,周末的傍晚时分,原本的喧嚣已消散无踪,然而这里的热闹却依旧不减。伴随着非洲鼓、铃鼓、沙锤以及三角铁等乐器的响声,以及欢快的歌声与笑声,百余名大一新生围成一圈,在音乐的氛围中,体验着内心的细微波动。
“鼓圈”活动现场,学生们的互动热情高涨,这样的场景已成为当下年轻人释放压力、调节情绪的新方式。在这里,他们寻找内心的宁静,享受着难得的放松与愉悦。
在音乐的海洋中释放自我
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的活动中心内,精神康复音乐治疗医生刘志斌正以吉他弹拨出欢快的旋律,向围坐的学生们问好。他的指尖在琴弦上跳跃,音符如石子般在平静的水面激起涟漪,参与者的脸上逐渐泛起微笑。
学生们手持各式打击乐器,在刘志斌的引导下,将鼓声、铃声、沙锤声和三角铁的清脆声融合在一起。他们忘却了身份的界限,在这片充满激情与活力的音乐空间中,尽情展示着自己的风采。
无论是指挥“部落”还是唱出心中的声音,他们都在音乐的洪流中找到了释放自我的勇气。即使大多数学生没有乐器基础,他们依然能够通过音乐来放松自己。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生王雅君表示,通过这次活动,她学会了如何缓解学业压力和孤独感。她期待未来能更加自如地展现自己。
“鼓圈”成年轻人减压的新选择
刘志斌介绍说,“鼓圈”是国际上流行的团体演奏形式。它以非洲鼓为主,辅以其他打击乐器,为参与者提供一个感受内心真实自我的平台。作为一种音乐治疗的方式,“鼓圈”已逐渐受到年轻人的喜爱。
刘志斌进一步解释了鼓圈的丰富性。他说:“鼓具有丰富的音色和表现力,可以用来传递语言和信息。在鼓圈中,我们不仅听到鼓声,还有沙锤、棒铃、手铃、三角铁、木鱼等乐器的声音。”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发展中心的教师周晓菲认为,“鼓圈”活动是一种新的心理咨询方式。通过团体演奏这种艺术形式,学生们能够在活动中释放自我、缓解压力。
探索艺术与治疗的结合
除了“鼓圈”,钢琴、大提琴、吉他、古筝等乐器都可以用于音乐治疗。音乐治疗是一门融合了音乐、医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在临床实践中,治疗师会根据来访者的症状采用不同的技术和方案。
深圳市康宁医院自2012年引入音乐治疗后,已有专业的音乐治疗师团队在儿童和的精神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刘志斌和他的团队还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将音乐治疗的理念带入学校、企业和部门。
对于音乐治疗师这一职业,刘志斌表示这是一个深奥且交叉的学科领域。他们将音乐与乐器、表演、叙事、绘画等艺术形式相结合,探索出众多新的治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