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人的居所,其楼顶之美,常被提及为“诸葛亮的智慧之帽”。傣族人的竹楼,是坝区特有的建筑风格。因其地处气候,竹楼多建在山水之间,与自然和谐共生。村外榕树繁茂,气根低垂成荫;村内竹楼交错,竹篱环绕,隐于绿荫之中。曼景兰寨与橄揽坝,便是这种竹楼的典型代表。
傣族竹楼不仅外观美观,更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其装饰美和象征美已流传千年,成为傣族独有的建筑艺术。在西双版纳地区,流传着“未到橄榄坝,犹如未至西双版纳”的俗语。傣族自古居住于气候、水流纵横的地带,他们的村落常建于平坝近水之处。竹楼的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人,规范定型于清代。其结构紧凑、布局合理,且造价低廉。更重要的是,它具有冬暖夏凉、防潮、防水、防震、防蚊等多种功能,非常适合热带高温多湿的气候。
特别是其“人”字型的房顶,特别适应西双版纳地区的热带雨林气候,降雨量大时也能轻松排水,避免积水。每一层的设置都蕴深意,与周围的绿色植被相映成趣,给人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
在傣族的文化中,竹楼的地位举足轻重。过去,竹楼按社会分为官家和百姓两种。官家竹楼宽敞高大,呈正方形,屋顶为三角锥状,用木片覆盖。而百姓竹楼则相对狭小,屋顶用茅草覆盖。
傣族建筑风格以自然为师,融入自然之中,体现了古代园林“天人合一”的文化。其建筑形式不仅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更蕴含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傣家竹楼的建筑特点众多,如冬暖夏凉、美观别致、材料独特等,使其在建筑界享有盛誉。
关于傣族竹楼,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在西双版纳傣族地区,人们称自己的竹楼为“很”。“很”是“晃很”的简称,而“烘亨”一词据说与凤凰展翅的姿态有关。传说中,傣族的竹楼是由建房始祖帕雅桑目底所创。他受到金凤凰的启示,设计出了既能遮风挡雨、又能防潮防兽的四面坡式高脚竹楼。
传说中帕雅桑目底建楼时还得到了动物的帮助。如被称为“琅玛”的部分是狗的“背”,而“必养”则是白鹭的“翅膀”。这些传说反映了傣族先民在住房设计与改进过程中的生物学习过程以及朴素的仿生意识。
竹楼的每一个部分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文化内涵:家神柱是守护神和祖先的象征;中柱是家中老人临终时的地方,也是保佑竹楼免于灾祸的象征;男柱和女柱分别代表家庭中男性和女性的进出通道;屋脊和屋角则分别象征着凤凰的尾巴和鹭鸶的翅膀;修新楼时在柱子下垫树叶则是为了使其更加坚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