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德概念概览:品德,又称为道德品质,是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在行动中展现出的稳定心理倾向和特征。
二、品德的心理构造解析
1. 道德认知:这是对行为规范及其意义的认知,是构成品德的基础和核心。
2. 道德情感:情感体验是驱动道德行为的内在力量。
3. 道德意志:它帮助个体克服困难,自觉调节道德行为,是精神世界中的稳定力量。
4. 道德行为:实际行动的展现,是衡量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
三、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流程
(一)依从阶段:行为缺乏必要性的认识和体验,依赖外在压力执行,呈现盲目、被动与不稳定的特点。
(一-1)从众现象:个体易受外界影响,随大流、。
(一-2)服从行为:因受权威命令或社会影响,放弃个人见解与他人保持一致。
(二)认同过程:主动接受他人影响,使自身态度和行为与他人保持一致,具有自觉、主动和稳定的特性。
(三)内化境界:思想与个人观点融为一体,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态度坚定,与社会规范保持高度一致。
四、态度与品德学习的条件概述
1. 外部条件包括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以及学校教育。
2. 内部条件则涉及认知失调、态度定势以及道德认知的内在机制。
五、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详解
(一)研究方法:对偶故事法。比如,比较两个孩子在无意识与故意行为中造成的不同后果。
(二)具体发展阶段详述
1. 无律期/自我中心阶段:以自我为中心思考问题,规则尚未形成约束力。
2. 他律期/权威阶段:无条件地服从,以行为结果作为判断标准。
3. 自律期/可逆性阶段:认识到规则可以调整,以行为动机作为评判标准。
4. 公正期:形成以公正、平等和同情心为核心的道德观念。
无律期/他律期与自律期的心理特点分别对应前运算阶段和具体运算阶段的思维模式。
六、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一)研究方法:两难故事法。例如,关于海因茨为妻子偷的道德抉择。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论
1. 前习俗水平的行为取向:基于后果和自身利益考量。
2. 习俗水平的道德取向:考虑社会规范和他人意见。
3. 后习俗水平的普遍取向:超越现实规范,以正义、公平为最高准则。
七、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点
1. 逐渐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2. 道德言行趋于协调并逐渐分化;3. 开始显现自觉纪律的形成迹象。
关键年龄大约在三年级(9岁左右),是品德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八、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方法
1. 进行有效的说服教育;
2. 树立良好的榜样示范;
3. 利用约定来强化道德观念;
4. 培养价值辨析能力;
5. 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以强化正面行为。
总结记忆口诀:说榜值当奖罚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