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源头活水来的全诗(问渠何得清如水的全诗)

2025-02-1304:11:41综合资讯0

观书有感(二篇重思)

南宋 朱熹的笔下世界

方寸之间的池塘,明澈如镜,天空与云彩的影子在其中。

问此池何以如此清澈?答案在于源源不断的活水流入。

昨夜春雨涨水,巨大的船只似乎轻如毫毛。

昔日费力划行,今日中流自在前行。

朱熹,这位南宋的学者,集智者与仁者于一身。

继孔子之后,他成为了传统主流学术思想的代表。

朱熹不仅是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同时也是书法家和诗人。

他的诗词不多,约四十首左右,但与水相关的诗作展现了他作为智者的灵动。

这两首《观书有感》,既是美景的描述,又深思想的启示。

通过生动的比喻,使人们在瞬息间豁然开朗,体会到朱子对于读书和治学的深刻理解。

首篇诗的意境写实,以花园小池为背景,铺展开一幅画卷。

“方塘”平展如镜,“一鉴开”仿佛能映照出天光云影,脚与眼的视角里小塘与天光流云相融合,画面生动鲜明。

“清”与“活”的关系如同结果与原因一般相互关联。这不仅在读书治学上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社会的各个层面也具有启示作用。

次篇诗借虚景言理,更注重对道理的阐述。

“蒙冲”古战船象征着巨大的思想与行为。昨夜春潮涌动后,巨舰如同羽毛般轻松飘行。

这一景象象征着思考或创作过程中的豁然开朗与一气呵成的成果。这便是灵感与积累的完美结合。

与唐诗相比,宋诗更加注重说理,优劣因人而异。然而朱熹的诗如同精雕细琢的橄榄,“理”是他的诗之灵魂,以此为核心展开取景拟象,阐述旨趣。

他的诗虽无飞扬意气,但文辞严谨、哲理性强,显示出他作为哲学家的思维严谨与思想的通达。

这两首《观书有感》是艺术性与思想性的完美结合。

即便如朱子这般的大儒,也曾有过青春岁月。如他诗中的“方塘”,是真实存在的风景。

院中池塘在朱熹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许在幼时读书之余,他会在池边休憩与游戏。这个池塘在他的诗中成为永恒的象征,代表着源源不断的清明之境。

朱熹的学术生涯如同江水般浩浩荡荡,最终成为思想史的重要一脉。

南溪书院

朱熹逝世后,祠堂建在他的出生地以纪念他及他的父亲。宋理宗亲自赐额建立“南溪书院”。经过历代修缮扩建,半亩塘得以疏浚并筑“活水亭”,向世人展示着朱子的思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