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萨利机长》或《机长》等作品中,我们常常听到机长在面对无法挽回的危险情况时,会连续呼喊三次“Mayday”。“Mayday”这个词在英语中似乎与飞机并无直接关联,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Mayday”作为航空界的最高求救信号,与“SOS”一样,都是为了应对那些关乎生命安全的紧急情况。每当提及此信号,业内便有一种默契的共识:在发出“Mayday”后能幸存下来,那便堪称奇迹。像2018年的“5·14川航航班备降成都事件”那样的事件总能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原来,“Mayday”并非来自英文,而是源于法语中的“m'aider”。尽管在法语中它通常不单独使用,而是会以“Venez m'aider”或“Aidez-moi”的形式出现,但在这其中都包含了相同的含义——“救命”。
追溯其历史,1915年英国的马可尼公司首次在飞机上安装了无线电通话设备,实现了空中与地面的语音通信。而在1923年,一名名叫费德里克·斯坦利·莫克福德的英国人在伦敦克罗伊登机场负责无线电工作时,被赋予了提出一个专门用于紧急情况的语音求救信号的任务。
由于当时克罗伊登机场的飞机大多飞往法国布尔歇机场,因此他选择采用法语“m'aider”作为飞机的紧急求救信号。随着时间的推移,“m'aider”音译成了更为国际化的“Mayday”。
相较于当时已经是国际通用求救信号的“SOS”,通过摩尔斯电码发出,“Mayday”在无线语音通讯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其发音清晰、易于辨识,特别适合在吵杂或静电噪音较大的无线电通讯环境中使用。
“Mayday”之所以能够被广泛采用,还因为它比英语中的“Help”更具冲击力,尾音更为明显,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最终在1927年的《华盛顿国际无线电报公约》中,“Mayday”被正式确立为无线电通话求救的语音信号。
不仅如此,“Mayday”不仅适用于飞机,只要带有无线通讯设备的交通工具或设备在遇到严重威胁生命安全的时,都可以使用无线电通话发出“Mayday”信号。在航空领域还存在着另一个求救信号“Pan-pan”,它的紧急程度稍逊于“Mayday”,但同样代表着需要关注的安全问题。
“Mayday”与“五月天”、歌曲“五月天”及五月并无任何关联。它代表着生命的希望与呼唤救援的决心。
无论是在飞机、船只还是其他交通工具上,只要面临无法自救的紧急情况,都需要立即发出“Mayday”信号以寻求帮助。这一简单的词汇背后,承载着对生命的尊重与守护。
“Mayday”的存在不仅仅是飞机或船舶上的一个标志,它更象征着一种责任和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