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b转串口(串口转换器)

2025-02-1308:41:54综合资讯0

U,全称为通用串行总线,是连接计算机系统与外部设备的一种串口总线标准,也是I/O接口的技术规范。如今的U接口已广受人们喜爱,广泛应用于个人电脑和移动电子设备中。它的演进历程充满了技术的突破与革新。

U 1.1/1.0时代:简化复杂的连接

在U接口出现之前,老式设备如LPT和COM等接口已被U所取代。

随着电脑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接口的适用性、传输速度和软件配置的简便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U(通用串行总线)应运而生。1994年,由多家公司组成的U开发者论坛正式成立。

iMac G3的发布大胆采用了U作为标准接口,取代了传统接口。

经过多次预发布版本的测试后,1996年1月,U 1.0正式版发布,支持两种数据传输速率。而U 1.1标准的发布,进一步改进了此前的问题,为日后U的普及铺平了道路。

首款在市场上销售的U盘由TREK公司在2000年推出,其外观与现今的U盘相差不大,但当时存储容量只有8MB。

U 2.0:超越PC

随着外部设备对数据传输速率需求的提高,U 2.0应运而生。它在2000年正式发布,高速速率达到了Hi-Speed,理论带宽达到480Mb/s。

同年,U-IF发布了Mini A、Mini B接口标准,为U接口在移动设备上的普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虽然曾有厂商采用自己的接口规范,如Nokia Pop-Port,但如今大多数厂商都采用U作为标准接口。

U 2.0引入了OTG(On-The-Go)作为其补充标准,使得传统的外部设备也能成为主机端。

U 3.0:速度大爆发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高清播放时代的来临,U 3.0在2008年正式发布,其理论带宽高达5Gb/s,是原有U 2.0的十倍以上。

U 3.0采用了全双工传输方式,实现了数据的双向传输。

为了实现更高的传输速度,U 3.0引入了8b/10b编码方式。

U 3.0在普及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如部分扩展卡无法完全发挥性能等。

U 3.1与Type-C:接口大一统时代来临?

最新的U 3.1标准于2013年发布,其最大理论带宽相比3.0时翻了一番。

针对U 3.0时出现的电磁干扰问题,U 3.1的Type-A接口处加入了金属罩和更多的接地弹片。

尽管带来了更高的传输速率和修复了各方面问题,但最令人期待的还是随U 3.1引入的全新Type-C接口。

Type-C接口小巧易用,不分正反均可正常插入使用,特别适合用在各种轻薄设备上面。

Type-C接口具备强大的供电能力,还支持DisplayPort等替代模式实现视频和以太网等接口功能的支持。

结语:

U从诞生之初就致力于简化计算机和外部设备的连接。如今,随着电子设备的普及和发展,U早已不仅仅限于电脑应用。它的不断演进和改进使其成为最受欢迎的接口之一。尽管ThunderBolt等接口也有过类似的愿景和功能,但U凭借其广泛的普及和强大的功能潜力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未来,我们期待着U继续在“通用”的道路上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