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语: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共享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在教育的领域里,共享的理念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不久前,在湖湘教育家大讲坛(专注于小学教育)的舞台上,长沙市芙蓉区育英学校的李毅老师为我们呈现了一堂特别的共享课程《大禹治水》。那么,共享课堂将如何影响我们的教育,它是否带来了新的变革与思考?
进入六月份,一场以“快乐课堂”为主题的研讨会由育英学校主办。在此次会议中,李毅老师以生动的双师教学模式,为来自花垣县、县、安化县和溆浦县的乡村教师们展示了语文教学的魅力。湖南省电教馆教研室副、全国教育技术课题评审专家余剑波也亲临现场,见证了这一精彩的课堂展示。他深受启发,对这种为偏远地区孩子带来优质教育资源的做法深感感动。
共享课堂究竟是怎样的课堂?
当提及共享课堂,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它的双师教学形式。乍看之下,仿佛课堂上有两个教师存在,他们以不同的角色参与教学,实现视频和实景教学之间的有机衔接。这种方式,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更是利用新技术打破了教学的时间和空间界限。在课堂中,两位“”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一个是负责知识讲解的,另一个是负责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这种双师模式不仅体现了教师们的辛勤劳动和智慧,也体现了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共享课堂的教学之道如何展现?
在共享课堂中,教学是一种交流、沟通和对话的过程。这一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校内“共智”、校际“共生”以及校外“共变”。
校内“共智”是共享课堂的初始形态。通过视频等媒介,师生之间达成共识、共情和共智。以《大禹治水》为例,通过录制优质视频公开课,包括对重点字词的解读、文本的解读以及过程的梳理等,再与班级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与深入探讨。这一过程不仅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还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校际“共生”强调的是不同学校、不同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一个教师录制的教学视频可以在不同学校、不同班级之间共享,并由现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这种跨校共享不仅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为偏远地区的孩子带来了优质的教育资源。
校外“共变”则是共享课堂的延伸。通过互联网平台,精品课程可以辐射至其他省份甚至国外,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这不仅带动了更多学校的发展,也打破了教育的壁垒,实现了教育的变革。
教师如何适应这种新型课堂?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教育环境、面向对象和课程内容都发生了变化。教师需要转变角色、补充知识和转移工作重心以适应这种新型课堂。从角色上看,教师需要从传统的讲授者转变为者、指导者和协助者等角色;从知识结构上看,教师需要具备课程设计、资源链接、媒体素养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从教学重心上看,教师需要更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设计以及在真实情境中的学习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