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之故,我已有一月有余未踏足发廊。此刻,我心中不免呼唤:“Tony老师,你何时归来?”
不知何时起,“Tony老师”这个称呼悄然流行,成为了理发师的代名词。
无论是坐落都市的时尚理发店,抑或小镇街角的流行风发廊,理发师们皆热衷于采用英文名字。
据闻,Tony(托尼)、Kevin(凯文)、Allen(艾伦)最为常见,并合称“理发店三大巨头”。
实际上,这些英文名字也颇为流行:如Tom(汤姆)、Jack(杰克)、John(约翰)、Peter(彼得)、Andy(安迪)等。
那么,为何Tony特别突出呢?
这或许源于美发界的知名机构TONI&GUY及我国的“东田造型”(Tony Studio),此两所机构均将Tony纳入品牌名称中,久而久之,“Tony老师”便广为流传。
我曾为自己起过一个英文名,即Kevin。大学时期,因就读外国语院校,外教要求我们每人取一个英文名以便点名。
我选择Kevin是因为其发音与我的中文名中的某字相似,且感觉上较为儒雅,符合我的性格。
没想到,这个名字竟成了理发店界的热门名称。每当有学生叫我“Kevin老师”时,我总是想象出理发店的场景。
我现在已不再使用这个英文名,更倾向于学生称呼我为“侃哥”或“侃侃老师”。若我结识新的外国友人,我便直接用中文拼音介绍自己:我叫谢侃。
曾经有位英国友人告诉我:“你的名字很酷,听起来像电影《森林王子》里的老虎名。”
我特意查证了《森林王子》中的老虎名为Shere Khan,其发音与我的中文名竟颇为相似。
在我看来,人无需英文名。使用中文名的拼音更为妥当。我们的中文名字本身就十分美妙。
不必因为学了英文就一定要取英文名。许多日本人在使用的名字大多为其日语名字的谐音。
王思聪的例子就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他曾发微博提及自己的理念,虽然他有时显得玩世不恭,但这种观点仍值得赞同。
在与外国友人交流时,我们完全可以使用自己的中文名的拼音。如你叫,那么你的英文名就是Ming Li。
在某些特定场合下,你可能需要一个英文名。例如你的中文名可能让外国人产生误解时。
我有个朋友叫戴莹。若她直接用中文名介绍自己“戴莹”,外国人可能会误以为她在说“I’m dying”(我快死了)。因此她选择了调整自己的英文名称为Day。
另一种需要英文名的情况是你的中文名发音对老外来说较为困难。如歌手的例子,他的名字发音对老外来说是个挑战。因此他选择了Jason作为他的英文名。
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否认英文名的好处。对于经常与老外打交道的人来说,一个英文名能方便他们称呼和记忆你。
以相声演员大山为例,若他一直使用本名Mark Henry Rowswell(马克·亨利·罗斯韦尔),他的知名度或许不会像“大山”那么高。但若他选择一个与自己英文名字发音相近的中文谐音名字“马克”,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