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对导演而言,又意味着什么呢?
或许对于普通观众而言,电影仅仅是一种闲暇时光的娱乐方式,但对于导演来说,电影便是他们情感的表达和心灵的寄托。2018年,那部名为《大象席地而坐》的电影,在影迷间掀起了轩然。
《大象席地而坐》荣获了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奖,并获得柏林电影节最佳作奖提名。在首映日,电影票被一抢而空,长达近四个小时的放映,却几乎无人离场。有影评家如此评价:“这是一部特殊的电影,它将与电影史上的伟大作一样,被后人铭记。”
而这部电影的背后,除了其深刻的主题和情感之外,更有一位备受争议的导演——胡波。就在《大象席地而坐》获奖的数月前,胡波选择了以一种令人惋惜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年仅29岁。
回溯胡波的创作历程,早在2016年的FIRST青年电影节上,他的剧本《金羊毛》便引起了著名导演王小帅的注意。很快,胡波便获得了签约和投资,并顺利进入拍摄阶段。在后期制作阶段,胡波与其他制作人员出现了分歧,导致了影片的制作过程并不顺利。
原本,《大象席地而坐》计划是一个长达四小时的电影,但这样的时长并未得到王小帅的认可。考虑到影院放映的需求,双方就此进行了多次协商,但最终未能达成一致。胡波在删减过程中仅删去了10分钟的片段,然而这却成为了双方关系破裂的。制片方认为电影需要大幅删减,而胡波坚决拒绝,最终导致了电影上映计划的,甚至差点失去了导演署名权。
于是,《大象席地而坐》成为了胡波内心深处的呐喊。这部电影之所以如此“郁”,是因为他想通过影片为那些遭受背叛、憎恨的人向世界发出质疑。
在电影中,人们因为各种原因选择离开。于诚想逃离现场,韦布、黄玲和老金也都渴望逃离他们的困境。他们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地——里的动物园。那里有一只大象,它总是席地而坐,任人投掷叉子和食物,却始终不为所动。人们都想一探究竟,为何大象选择留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是否没有痛苦和绝望?
面对人生的种种困境,电影中的角色给出了各自的答案。有的选择死亡来逃避一切,有的则在困境中寻找生活的阳光。正如电影的结局所示,在深夜的大巴上,人们暂时忘却了各自的苦难,远处的大象既是悲鸣也是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