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三年吟一句,捻断数茎须

2025-02-1319:32:34生活经验0

回忆往昔笔耕岁月

走在记忆的道路上,时光如一幅展开的古卷,绘满旧时风采。90年代初的湖南,我在初探出版行业之时,有幸在新华印刷一厂的排字车间邂逅了已过退休之年的钟叔河先生。那时的排字工作尚需手工操作,面对《唐诗百家》的某页版面调整,他与车间细致交涉,画面中的细节至今仍在我脑海中回旋。

在古代文坛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是贾岛的写照,他作为苦吟派的代表,其诗风简易直白,情意深长。贾岛与“慈母手中线”的孟郊并称,而他的“推敲”故事更是被广为传颂。在古代文学的星空中,有韩愈这样的“百世师”,他毫不吝惜地赞美后辈贾岛,这种胸襟与人品,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

为了一个字眼的完美表达,古人甘愿花费一年半载的时间来琢磨。例如“安”字的运用,就如同将一件重器恰到好处地放置在适当的位置上。卢延让是如何在诗中“吟安一个字”的呢?以他的《蜀道》一联为例,诗中描绘的景象仿佛跃然纸上。

周朴是另一位苦吟派的诗人,他的诗作要求自己与读者共同参与。如果读者读错了他诗中的一个字,他定会追究到底。有一次,他因一字之差与他人发生争执,急得心急如焚,不惜急行数里去追赶对方。这样的较真儿劲头儿实在令人佩服。

相传周朴在野外遇到一樵夫时,曾因一字的灵感而兴奋至极。其苦吟之举竟有现代行为艺术家的风采。即使面临生死抉择,周朴依然坚守自己的文学。他被邀请时拒绝出仕,甚至在黄巢时因不屈服而被。这位苦吟诗人视一字一句重如泰山,却将自己的生命看得轻如鸿毛。

追溯苦吟派的源头,自贾岛始,上溯至诗圣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唐代以后,苦吟派虽后继无人,但他们的精神仍值得我们传承。如今的社会中,外语、计算机、手机等科技产品备受重视,而文字和书籍似乎被淡化了。“文章千古事”,文字的力量是无穷的。

南宋内丹派的祖师白玉蟾在诗中评价周朴时写道:“张仪但有舌,周朴不惜头。”虽然周朴的名字在今天鲜为人知,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我坚信鲁迅笔下的舍身求法的群像中,定有周朴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