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元宵的独特习俗——"偷青"
在正月十五这一天,除了赏花灯、猜灯谜、品尝元宵等传统活动外,古时候的人们还热衷于一项别具一格的习俗——“偷青”。
“偷青”顾名思义,指的是偷取别人家种植的蔬菜。元宵节在古代亦被冠以“放偷日”或“偷菜节”的别称。
正月十五的白日里,人们会精心挑选哪些菜地里的菜长势良好且易于下手。夜色降临时,一群相约的“偷青者”便在月色的掩护下,悄悄潜入菜园,摘取心仪的蔬菜后便满载而归。回家后,他们迅速生火,将偷来的菜清洗干净,投入锅中烹煮。当一盘盘佳肴摆上桌时,全家人围坐一堂,边品尝着偷来的菜肴边笑谈着“偷青”的趣事,为元宵节增添了一抹充满刺激与欢乐的色彩。
相传,“偷青”被认为能带来一年的好运。吃了偷来的菜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能沾上好运。有句俗语说:“偷菜欢笑,好运来绕。”人们深信待字闺中的女子在元宵这天去偷菜,日后便能觅得如意郎君。对于未婚男子来说,如果看上了某家的姑娘,他们便会特意去她家地里偷菜,然后告诉母亲是从哪户人家偷的,以此让母亲知晓他的心仪对象,随后便笑盈盈地开始准备提亲事宜。
在古人眼中,“偷青”并非随意之举,而是一种充满寓意的活动。所偷之菜皆有吉祥之寓意。如生菜寓意生财,青葱寓意聪明,大蒜寓意精打细算,萝卜菜头寓意好彩头等等。“偷青”也有其规范与限制。如《契丹国志》中所述的规则一样,人们在享受这一游戏的同时必须遵守相应的规则。如所“偷”之物种类需丰富但数量要适中,切不可真的成为盗贼;所“偷”之物不得带进屋内;所“偷”之物不得过夜存放,需当晚食用。
由于“偷青”这一习俗的存在,还衍生出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歌谣:“夜深人静笑声传,小姑欢声笑语满载归。”这些歌谣不仅朗朗上口,还为节日增添了浓厚的喜庆氛围。
除了偷菜之外,古人们也有其他独特的习俗。比如“偷灯”。在宋朝时期的人们认为正月十五日的灯盏能带来子嗣之福。若夫妇共同去别人家“偷”来灯盏放置床下,当月便有可能。尽管今天的灯笼多为塑料制品不可食用,但这一传统习俗依旧充满趣味。
在这一天,“偷菜节”,古人们无拘无束地“偷窃”,你“偷”我的,“我”又“偷”你的。在嬉笑玩乐中度过这个特殊的节日。不禁止也不“偷窃者”,因此物主们只需提高警惕以防失窃而不真正追责抓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