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穿云箭,最新暗语一支穿云箭暗示什么

2025-02-1401:08:25生活经验0

近期,您是否曾在网络上遇到一些引人注目的言论?

比如“我是infp”或者“ISFP同好们请进”等,仿佛在短时间内,许多人似乎都加入了一个神秘的网络社群,并在暗地里交流着某种特定的标识。其实,这背后所指的正是当前风靡全球的MBTI测试。

MBTI,全称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即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这是由心理学家迈尔斯与其母亲布里格斯共同提出的一种人格分类模型。它将人群细分为16种类型,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标签,如稽查员、保护者、咨询师等。

那么,这16种类型是如何划分的呢?

这个分类体系基于四个维度进行。第一个维度是关于注意力的方向,区分为内向(I)与外向(E);第二个维度是关于认知方式,分为直觉(N)与实际感(S);第三个维度涉及判断方式,即思考(T)与情感(F);最后一个维度则关于生活方式,分为判断型(J)与感知型(P)。

每个维度都有正反两个面向的指标。通过数学排列组合的方式,四个维度的组合结果便构成了16种人格类型。

人们通过回答特定网站上的简单问题,系统便可自动分析出答题者的人格类型。这不禁让人联想到曾经的“星座”分析,只不过星座是按照月份为人们贴上标签,而MBTI则是通过一系列问题来为人性做细致的划分。

关于不同人格类型的详细描述,有数据显示每年有超过百万人使用MBTI测试,并有超过80%的世界百强企业利用它来指导、团队建设及培训等活动。我们的身边也不乏有人喜欢分享自己的测试结果,或者寻找与自己类型相符的人,如文章开头所述,在评论区呼朋唤友,体验一番“一支穿云箭,千军万马来相见”的共鸣。

那么,这个测试是否具有科学性呢?答案或许并非完全肯定。

实际上,在心理学界,许多心理学家对MBTI的认可度并不高。

研究表明,MBTI的测试结果并非每次都一样。约有50%的受试者在五周后再次进行测试时,结果会与之前不同。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在于该测试的设计较为简单直接,常常采用非此即彼的方式。例如在第一个维度中,人被划分为内向或外向,没有中间地带。这导致一些处于内向与外向之间的人在第二次测试时可能会得到截然不同的结果。

在实践中发现,所谓的人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第三个维度的判断方式——思考与感觉,表面上看起来是理性和感性的区别。但在实际决策中,人们在处理不同问题时,感性和理性所占的比例并不固定。

以一个非常理性的人为例,当面临“母亲和妻子同时落水”的假设情境时,单纯依靠理性进行判断并不总是那么容易。

既然存在这样的局限性,为何许多人会觉得它很准确呢?

这是因为MBTI的测试结果通常以正面描述为主,避免使用可能伤及自尊的措辞。其描述内容多是人类共有的情感体验,只是每个验的程度不同。这使得人们很容易在测试结果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认为“这不就是描述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