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典诗歌中,月亮始终是古人情感流转的媒介。
特别是唐宋时期,诗歌艺术达到了辉煌的巅峰,对节日的描绘也变得丰富多样。尤其是中秋节,成为了诗人们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
唐代虽然开始出现赏月的风俗,但并未将中秋节与赏月紧密联系在一起。虽然唐代诗歌中月的描写众多,但专注于中秋节的诗歌并不多见。
例如,李白笔下的月亮,如“明月出天山,云海显苍茫”、“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等,多数是描绘月亮的美丽与神秘。虽然也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样的思乡之情,但明确点明中秋的诗歌却不多。
其他诗人亦复如是。唐人笔下的八月十五日诗歌,同样充满了中秋的情感寄托。
(一)有些诗歌通过华美空灵的意境和清丽诗句来描绘明月,如韩愈的《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中,“纤云四卷,清风吹拂,月光舒展”,将明月与夜色描绘得十分明亮,表达了被贬谪的豁达心境。
殷文圭在《八月十五夜》中写道:“万里无云,明月如镜,中秋之夜最为圆满”。徐凝的《八月十五夜》则借明月寄托了无限的情思。
(二)还有一些诗歌触景生情,借明月寄托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如王建在《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描绘了冷色调的夜晚,桂花在冷露中悄然开放,从而引发了对远方游子的秋思之情。
白居易也在其诗中表达了对远方故人的思念之情。
进入宋代,中秋节成为了全民喜爱的盛大节日,中秋诗歌也变得更加丰富和深刻。
(三)宋代诗歌在融情入景的基础上,加入了更多关于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思考。例如王禹偁的《中秋》中,“莫辞今夕看,动是隔年期”,表达了中秋明月一年中最明亮,错过就要等一年的伤感之情。
苏轼在黄州被贬时所写的《西江月·黄州中秋》,抒发了其人生低谷中的苦闷之情和伤时感怀之意。
(四)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更是被誉为“千古中秋词第一”,词中既有浪漫的想象,又有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苏轼虽知人生的无奈,却仍寄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
(五)辛弃疾的中秋词则充满了浪漫奇幻的色彩。他的《太常引》将月亮比作、金波,想象奇特。而在《木兰花慢》中更是以一系列问句构建了一首浪漫的绝佳之作。
唐宋两代的文化氛围和诗人情感各具特色,使得中秋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诗人们用他们的笔触,将中秋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