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尺怎么计算(一平尺等于多少平米)

2025-02-1408:11:13生活经验0

在地理版图中,日本是一个岛国,国土被四大部分所划分,周边散布着众多岛屿。国土的狭小和人口的密集,使得日本人早早地就开始了拓海围田、开垦耕地的活动。

从明治维新时期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进行了一系列的填海造陆工程。如今,约三分之一的日本沿海城市土地是通过填海而得来的。

关于日本填海造陆的情况

自五十年代起,随着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工厂和工业的大量涌现,国土的有限性使得其面临困境。其曲折漫长的海岸线为其发展提供了可能——利用填海造地的方式拓宽土地资源。这不仅是经济需求使然,也是利用优良港湾发展海上贸易的需要。

在从1945年到1975年的三十年间,日本在临海地区的填海造地面积高达1200平方公里,相当于当时两个新加坡的面积。此举在世界上也属罕见。许多地区的海岸线被工厂林立包围,且海岸被筑成高大的混凝土大坝以阻挡海水的侵蚀。

日本将填海所得的新增土地进行统一工业布局,将资源消耗型产业如炼油、石油化工、钢铁和造船等配置于沿太平洋的工业地带。这为日本工业的蓬展提供了强大助力。

例如港,这个著名的港口便是通过填海造陆而成。耗费巨资和大量土石程,成功地创造了一个人工岛。此类工程的实施不仅提高了港口吞吐量,还大大增加了土地的利用率。

除了港外,其他大型工程如码头也多建在填海土地上。数百个泊位分布在长达33公里的海岸线上,大大提高了海岸的利用率。在八十年代,港的年吞吐货物量达到世界第二。

八十年代后期开始,日本的填海步伐逐渐放缓。填海的目的也从以工业开发为主转向了城市功能的多样化开发利用。

总体来看,自二战后至今,日本的填海造陆面积已达到约1300平方公里。虽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同时也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导致滩涂湿地面积减少、海岸线生物多样性下降以及赤潮频发等问题。

我国在造地方面的成就

自上世纪五十年始,我国也经历了多次围海造地热潮。在2000年之前,主要目的是为了围海晒盐、农业开垦和滩涂养殖。

近年的数据显示,我国沿海地区在过去的填海造陆活动中总面积达到1.2万平方公里,平均每年填海面积约230至240平方公里。

进入21世纪后,填海的主要用途逐渐转变为临港工业生产、商业活动和房产开发等。从南海到渤海,我国海岸线上每天都上演着“填海大戏”。

以渤海为例,过去的人工填海造地面积已超过2000平方公里。唐山曹妃甸和天津滨海新区等地的围海造地工程尤为突出。

整个“十一五”期间,沿海省市的围填海面积已达5000平方公里。人为活动如填海造地和炸岛等已导致我国海岸海域806个小岛消失,海岸线缩短了近2000公里。这背后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在追求经济效益的我们也不得不面对由此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部分地区的围填海造地规模增长过快、利用效率不高甚至存在荒芜、闲置等问题。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解决。